关于为什么要建立汉服体系,我想就不再赘述了,因为在座的大部分都是一些资深的同袍,对这个问题相比是有一定认识的。其实早在几年前的西塘汉服文化周论坛以及青岛汉服博物馆论坛中,我就陆陆续续的发表过几篇论文,来阐释我的一些个人观点,近一两年与汉服吧、研习吧吧主以及皇汉、朙粉、考据派、儒生、仙女、社团等交流,总结探索汉服的发展。

汉服圈早年便有所谓承明与宗周之争,而后前些年朙粉的发展比较迅猛,又有明华堂等高端商家出现,以及礼仪界的推动,明制发展迅猛。而去年汉服吧吧主琥璟明,即南楚小将开始逐渐公布完善他的体系,同时在去年的西塘论坛中也做了讲解。下面我就四方面谈论现代汉服体系。(一)汉服体系的形与魂(二)汉服体系化的几方面工作(三)汉服体系发展的人性根基(四)汉服发展的时间性问题。

一、汉服体系的形与魂

在很早之前我与几位汉服圈的前辈就有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汉服的体系不应该简单的是,现代汉服有哪些形制,形制有什么标准。而是还应该有一些指导性的思想,即回答为何应该如此,以及各种形制应该如何各归其位。说白了,所谓义理体系,那就是回答汉服是什么,而形制体系回答什么是汉服,什么是好的汉服,什么不是汉服,或者不合格的汉服。

1.义理体系

对于汉服是什么,我想其实这本身就是所谓“体系”的根本,有一些人将明制之前的服饰排除在汉服外,有一些人将近代的大襟褂子认为是汉服,比如春梅狐狸,近来台湾的龚鹏程教授发文说马褂也是汉服,乃至于和服都是汉服,且自信满满论述一番。

综上的很多问题其实就是汉服定义的问题,我们大概齐都认同“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装”,但是就细节来说,却又有很大不同,且各有其失。三个关键词“民族”“传统”“服装”。从现在的汉服界中来看,(1)汉本位的同袍多强调“民族”,汉服是表征民族的符号,这样有一些看起来不够“汉”的服装可能就被排除在外,同时强调表征符号的同时,所谓“形制考据”便成了第二位的事情了。(2)如果我们强调“传统”,那么考据自然成为首要的,但是这样又很容易混入一些小传统,比如将一些清代服装混入,龚鹏程教授便是这个问题。(3)现代大很多同袍,恐怕是更加看重第三个方面,那就是“服装”,如果从服装的角度看,可能更加看重一些纹饰色彩,审美取向等等。

2.形制体系

所谓形制体系,那么就是讲我们众多汉服,按照形制划分,分门别类。划分的方式,既可以按照款式种类来区分,即衣裳搭配长短领襟形状划分,比如衣裳制、通裁、深衣制等。也又可以根据礼仪场合的方式来划分,比如礼服、吉服、正装、便装等(也有人提出加上燕居服,即略正式的休闲装)。前者的划分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哪些款式是汉服,同时明晰汉服特点与范围,而后者可以指导实际生活的穿衣方式,比如今日西塘汉服文化周,大家穿的服饰,有礼服、有便装、有戎装、有盛装等等,其实这说明大家对“活动”的定位并不统一,也并不知应该如何是最为合适。

当然在不同的思想体系或者说义理体

系下,那么形制体系自然不同,之后将会对此详述。

二、汉服体系化的几方面工作

我们的汉服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不是历史考据、不是服装设计、也不是cosplay,也不是社会风俗,可以说不是一个专科之学,具有比较强的复杂性。体系化的工作也并不单是汉服的款式种类,还有工艺、规范、命名标准等工作。

1.汉服选择创制原则

汉服已经断代三百余年,重新恢复系统确实不容易,而这种断代又给予一个机会,那就是让更加古老的款式有可能重现。那么哪些衣服应该成为今日的“现代汉服”呢,我们“现代汉服”应该如何去选择古代衣冠,同时在多大的范围的去做创造与改变呢?下面我介绍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汉服体系。

(1)市场杂烩论。其实就是所谓的大杂烩系统,也就类似今日汉服界的一种状态,是各阶段的广大同袍商家社团共同完成的。既有遵照历史的各个时代的唐宋明的、也有归纳创造的玄端、直裾曲裾,也可以根据绘画俑像的各种襦裙衫裙。之前同袍一盏风曾经出过《现代汉服体系2.0》这个系统算是对汉服运动的一个总结。但是这个体系,凡是对汉服有思考的人,都会对此不满意,但是所有人不满意的人给出的新体系,另外一拨人更加不满意,多方的博弈,这个却依旧还是比较坚挺的。

(2)承明论。代表人物是研习吧的龙套生活、鱼汤等人,包括之前的一些囧粉,当然他们内部也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同,比如对儒家礼制的理解、对明代前中后的侧重等还是有一些不同,乃至于有人承明改制、有人唯明、有人承明尊礼等。但是整体上他们是认为现代汉服应该是承接明代发展的,这个并不是早些年“承明宗周”的延续,因为其中有很多人也是“宗周”的义理的。明制服饰的气度、可考度大家想必也是比较了解,不必多谈。

(3)元素重组论。代表人物是汉服吧的小将,他的整体思路,去年也在西塘论坛中做了介绍。在他看来过去的衣冠,都应该放在过去,今日的汉服就应该是新的。他以先秦为审美内核,以历代汉人服饰为形制样本,然后进行形制归纳。这样可以得到历代汉人服饰的整体状态。即这样得到了汉服之所以“汉”的所在,故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讲“汉”的这些元素重组创造,去除掉不“汉”的地方。这样的话。一个制作精良放量合适的直裾袍就是典型的比较“汉”的元素重组的结果,当然小将他是反对“直裾袍”这个名词称呼的。这种理论的好处就是完美的解决了朝代论的问题,同时又完美了规避了“剃发易服”,因为清代服饰形制与中国历史的各种衣服一摆,一看就知道“非我中华之物”,而其一些纹饰配色又可以吸收作为今日的制作元素。当然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历史上存在的大部分有特点款式反而成了“古装”,首当其冲的自然就是明制服饰,而且明制服饰显然并不具备先秦的美感。再一个就是推广的缺点,那就是对于这种元素重组,一般人是很难把握的好的,一旦不好就与影楼相类了。

(4)杂烩归纳论,这里不妨也谈谈我个人的体系。承明论现实、客观,且容易奠定一些高端标准,比如明华堂、吉庐的服饰,再比如正定沧州的释奠礼等。而元素重组也是一个比较美好的理论,他可以解决一件衣服“汉不汉”的问题。我曾经也提出过一些理论,诸如:“远疏近苛礼从文”、比如“容易考据、盛世原则、以明解周”等等,综合我之前的一些理论加上小将与鱼汤的理论,可以稍微讲如今乱七八糟的现状做一些条理性的改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