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射礼之三番射义-图片1

古代射礼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三番射(具体操作程序可以参照《仪礼》中的<大射仪>和<乡射礼>两篇记载),我们可以概述三番射的重点为:“贯而不释”,但取容体比于礼者,第一番射也;“不贯不释”,既取容体比于礼,又取其贯中者,第二番射也;“不鼓不释”,既取其容体比于礼,又取其节比于乐,又取其贯中者,第三番射也。表面看三番射是举行射礼之先后次序,其实是古人有心之安排,内涵深义。

第一番射“贯而不释”,是说贯中目标也不计算成绩,而侧重的是要求及考察射者的进退仪容是否合乎礼节。以现在的习惯来看,可以视为热身赛,而从整个射礼的程序看,确实不排除有此作用,但此番射透出的信息是:射礼先要“中礼”。

第二番射“不贯不释”,是指不能贯中目标就不计算成绩,要求射者进退中礼之外,还要射艺娴熟,礼技并重。此番射表达的信息就是:“中礼”、“中的”同样重要。

第三番射“不鼓不释”,则指射者进退还要应和乐节,并且每一箭都必须应和鼓节来发射,贯中后才能计算成绩。此番射传达的重要信息则是:“中礼”、“中节”、“中的”三中合一。

可见古代射礼要求相当严格,其难度之大挑战之强非贤能仁勇之君子莫能胜任,故孔子也感慨道:“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 《礼记·聘义》更将射礼视作勇敢、强有力之行,故曰:“此众人之所难,而君子行之,故谓之有行。有行之谓有义,有义之谓勇敢。”又曰:“故勇敢强有力者,天下无事则用之於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於战胜。用之於战胜则无敌,用之於礼义则顺治。外无敌,内顺治,此之谓盛德。故圣王之贵勇敢、强有力如此也。勇敢、强有力而不用之於礼义、战胜,而用之於争斗,则谓之乱人。刑罚行於国,所诛者乱人也。如此,则民顺治而国安也。” 孙希旦说:“非勇敢者不能行射礼也。” 吕氏大临曰:“君子之自养也,养其强力、勇敢之气,一用之於礼义、战胜,则德行立矣。其养人也,养其强力、勇敢之气,一用之於礼义、战胜,则教化行矣。此所以内顺治,外无敌而国安也。” 以此观之,古代“以射观德”、“以射择士”是顺理成制的。

后世武夫视射礼徒饰美观而不堪实用,腐儒则视射箭为粗鄙之事而不屑一顾。今有好事者,或掩饰己之无能曰:“射礼重礼不重射。”或自以为是曰:“我有穿杨贯虱技,于礼何求?”又有嗤之以鼻曰:“射礼中看不中用。”凡此诸类虚伪自欺欺人而不自觉者应以此为鉴为戒,莫再信口雌黄,愧对一身黄肤黑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