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一根骨针华丽丽地登场后,人们对服装的改造就有了从量到质的提高,服装的形制和款式日渐丰富,再配之精巧的人工饰品,俨然就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古代东方巴黎秀”了。然,秀之为形,人之为神,神若不存,形将焉置?下面就来看看古代的10位服饰潮人。

10.黄帝:第一位服装设计师

除了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外,我们的“人文始祖”还“始制冠冕,垂衣裳”。当时,臣民还只是为遮羞而穿戴兽皮草叶,为了引导他们知廉耻与尊卑,黄帝想要设计一款既能遮羞,又可体现文明的衣服。于是,他和胡曹、伯余两位副手组成一支执行力极强的设计团队,在共同奋战三天三夜后,他们的成果——上衣下裳终于成功面世。这是一款由麻或布舒适材质构成、可以360°全方位无死角遮蔽身体的衣服,它奠定了中国古代最初的服装款式。虽然春秋战国时期引领了一次服装变革,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连衣裙”——深衣,但历朝各代基本都沿用上衣下裳的形式。

9.西施:长裙与高跟鞋女神

用天生丽质、倾国倾城等等赞美西施容貌的词实在不胜枚举,但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西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缺点,那就是脚大。在古人的审美观里,女子脚大可是相当于无穷接近于丑啊!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西施做了一款长裙,这样确实可以把脚妥妥地遮住,但也很容易踩住裙摆,行动起来并不十分方便。为了使裙摆与地面形成既可遮脚又不至于踩裙的适宜高度差,她又设计了一种专门用来配这条裙子的木质高跟鞋,这种高跟鞋跟今天的木屐相似。本来就“沉鱼”的她,再穿上飘飘的长裙于微风中摇曳生姿,末了还有叩叩作响的余音,且别说当时,即便是今日,倘有一位如此这般销魂的女神走过,你会不会在人群中多看她一眼?

8.郭林宗:林宗巾品牌创始人

“帻在古代,常在冠下,或单用。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冠,即帽子,象征着一定的身份地位;帻,即头巾,上至百官下至百姓均可戴。究其成因,这很大程度上是统治阶级用之区分阶层等级以便管理,从百姓生活劳作的角度出发,帻比冠更为实用与便利。据考证,戴头巾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士兵或奴隶裹“苍头”;到了汉代,包头巾的样式有很多种,如有两个小角的“络头”、蝴蝶型的、尖角型的等等。林宗巾之所以能够在“巾山巾海”中突围而出,跟名人效应脱不了关系。《后汉书》卷六十八〈郭符许列传·郭太〉记有:“尝于陈梁闲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也就是说,东汉名人郭林宗外出恰巧遇上了雨,恰巧没带雨具,随手拿头巾折了个角来遮雨后又恰巧被人们看见,于是,没有一点点防备,没有一丝丝顾虑,你就这样流行在古代的世界里。后来,“林宗巾”也用来喻指当世名士。

7.赵飞燕:留仙裙事件当事人

赵飞燕千娇百媚,体态轻盈,行动处若弱柳扶风,舞动时如燕飞翩跹。当时在宫中有个“太液池”,池中有个瀛洲小岛,汉成帝甚爱观其舞姿,于是命人在小岛上筑了一个40尺的舞台,赵飞燕就在这个舞台上献歌旋舞了。关于“留仙裙”的由来,汉伶玄的《赵飞燕外传》记载,有一次,赵飞燕在高台上表演《归风送远之曲》,冯无方在一旁吹笙伴奏,众人正酣之际,忽然来了一阵大风,赵飞燕随风而舞,却似欲同风飘去。成帝越看越不对劲,马上叫冯无方拉住赵飞燕,冯无方急忙上前,紧紧地抓住她的裙摆。待风停后,冯无方才松手,赵飞燕的云英紫裙此时已经起了许多褶皱。之后,这种折叠有褶皱的“留仙裙”就在宫中盛行了。

6.竹林七贤:宽衣博带先锋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最大的特点是宽衣博带。宽衣,即宽大的衣服;博带,即宽大的衣带。这种衣服给人一种随性飘逸之感,也有人称此为魏晋风度。魏晋时期,政治黑暗,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众常常担心人身安全,才华更是无从施展。于是,许多人都崇尚老庄的那一套,把精神寄托在仙境中,追求及时行乐,这种思想在穿衣上的体现就是宽衣博带。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这七个老友经常聚在竹林里喝酒、纵歌,肆意酣畅,穿柔软轻薄的衣服,腰系长带,随性不拘礼法。他们在当时算是文化名人,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明星了,看到自己的偶像这么穿,那一大票粉丝也就跟风力挺了。宽衣博带流行的成因除了以上这种说法,也有人分析其很可能与当时盛行的炼丹吃药有关,这种药是毒性很强的五石散。虽然在吃这种药之后会红光满面,皮肤变嫩,能给人一种返老还童、延年益寿的错觉,但这实际上就是在慢性自杀!那么问题来了:皮肤变得水嫩水嫩的,十分脆弱,也很容易磨破,紧身衣都不能穿了,怎么办呢?答:穿宽衣。

5.貂蝉:耳坠创新设计师

相传,在三国时期,董卓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因有盖世高手吕布的保护,大臣们都敢怒不敢言,正直的王允也为此事忧心不已。貂蝉把这些都看在眼里,为了报答义父王允的养育之恩,她自告奋勇要协助王允解忧。后来王允想到了用美人阴计,计划把她分别献给董卓和吕布,从中挑拨离间,进而两相倾轧。貂蝉自知有闭月之容,亦深知时人讲究“耳大如轮,眼大有神”,耳垂小意味着没福气,自己又恰好有这一缺陷。在当时,妇女戴的大多是耳环,为了能有更大的把握,她想到一个解决方法——找首饰匠为她订做一对沉甸甸的耳坠。戴了一段时间,这对耳坠不仅使其耳垂变大,还为她添了不少姿色。后来,计划顺利进行,董卓和吕布也如料想中的那样斗得你死我活,最后,吕布把董卓干掉。从此,戴耳坠的风俗就在民间形成了。

4.谢灵运:谢公屐产品发明人

木屐在古代各个时期都有踪影,但在魏晋南北朝,最为流行。当时,它不仅用于出行,还用于家居。关于木屐的记载,《世说新语·忿捐》有这么一句:“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木屐齿碾之。” 说的就是急躁的晋人王述用木屐碾“鸡蛋坚强”的故事,今日用诺基亚砸核桃跟这古人的机智行为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木屐之所以在南北朝流行可能跟当时的自然环境有关。一是气候炎热,二是多雨,道路上有很多荆棘,且雨后会泥泞不堪,穿皮革或丝帛鞋行军与出游都不方便,取而代之的,便是木屐。当时最有名的木屐是南朝著名诗人兼旅行玩家谢灵运发明的旅游鞋——谢公屐,它的鞋面跟我们平常穿的鞋差不多,鞋底则是两道可随意拆卸、安装的屐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卸后齿,具有舒适、省力、防湿、防滑等优点和功能,这款鞋子的独特与过人之处就在于此。这款鞋子一经推出就深受寄情山水的潇洒人士欢迎。

3.杨玉环:石榴裙推手

石榴原产于波斯,到了汉代,这种进口水果才传入中原。古人认为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有多子多福的含义,所以在婚嫁之时,人们会以石榴相赠。到了唐朝,石榴裙倍受女子青睐,这种裙子色取石榴花之红,上配深色短小襦衣,裙腰高束,上短下长,穿起来就像一朵鲜艳的石榴花,风姿楚楚,艳丽动人。除了石榴裙,唐代还有许多精美别致的裙子,如间裙、百鸟裙、花笼裙、百褶裙等等,但像石榴裙一样能为后人熟知的并不多,石榴裙的出名得归功于杨玉环。杨玉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相传其喜欢石榴,唐明皇就为她在宫中种了许多石榴树。唐明皇钟爱看她的醉态,所以常把她灌醉,后又亲手剥可解酒的石榴喂她。他们在公众视野里秀恩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朝中臣子都看不下去,日渐生怨,杨玉环也为此感到不爽。有一天,唐明皇跟群臣一起开宴会,杨玉环在宴上故意弄断一条弦,唐明皇问起原因,她表示臣子老是侧目视之,不向她行礼,对她不恭敬,所以司曲之神为她鸣不平。唐明皇深信不疑,并下懿旨规定每个人见到贵妃都要行跪拜礼。皆因杨玉环平日喜欢穿绣有石榴的裙子,“拜倒在石榴裙下”就流传开来了。杨玉环虽不是石榴裙的设计者,却能使其火到至今。

2.武则天:铃铛裙个性化定制者

武则天年轻时体态丰盈,中年如佛,当上国家一把手时已年过花甲,这时候的她“不可抗拒”地发福了。虽然出门有专车接送,但偶尔还是得亲自下地走走的。行走时,皆因她的大象腿,绸缎裤子时常摩擦出“哧哧”的声音,她为此也很是苦恼。有一天,她到兴庆宫散心,风儿吹过楼阁上的铃铛,铃铛发出悦耳的声音。这一声音点燃了她设计的火花,她让宫女给裙子缀上小铃铛,这样在掩盖住“哧哧”的声音之余,还能听到叮当作响的愉悦之音。她给这种裙子命名为铃铛裙,之后这种裙子从宫中传到了民间。

1.苏东坡:东坡巾产品代言人

《东坡居士集》有一句:“父老争看乌角巾”,这里的“乌角巾”也就是东坡巾了。这种巾“制有四墙,墙外有重墙,比内墙稍窄小。前后左右各以角相向,戴之则有角,介在两眉间。”总结起来,乌角巾有三个特点,分别为:内胆为桶、外檐比内桶短、桶为高桶。不难看出,这种巾虽以巾为名,却已是帽之型。苏东坡在当时的名气和影响力都很大(相当于今日的大V),拥有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