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嵌宝石耳珰,清, 一对,长2.7cm,宽0.6cm。耳珰翠玉质地,半圆形,一半为绿色,一半为白色,绿白分明。绿色一端部有铜镀金质蜜蜂及长弯针,蜜蜂腹嵌粉红色碧玺,翅膀由两组米珠组成,余皆点翠,两根长须之须端各有珍珠一粒。耳珰是清代宫廷中皇后、妃嫔们耳部的装饰品。此对耳珰设计精巧,配色讲究,采用蜜蜂造型尤显活泼。

金累丝嵌松石火镰套,清,长8.7cm,宽6.5cm。火镰套为扁葫芦形,金质累丝,两面满嵌绿松石小朵花,黄丝带上系红珊瑚珠一粒。此件火镰套工艺极其复杂和精致,它与下面一件赤金嵌松石镂空扳指盒同挂于一付吉服带之上。火镰是古代的燃火工具。在火镰套内一般装有火镰、火绒、火石,使用时用火绒包住火石与火镰刃磨擦,使之燃烧。清代,火镰套成为男子出门时的随身之物,许多火镰套做工精致,外观美丽,颇具观赏价值。

赤金嵌松石镂空扳指盒,清,高2.6cm,径3cm。扳指盒圆柱状,天盖地式。盒上錾刻镂空缠枝花,花芯嵌绿松石。有黄丝带纵向穿过盒中心,两端各系红色珊瑚珠一粒。扳指盒用于盛放扳指。因清代男子流行拥有扳指,因此扳指盒的制作量很大,其质地、种类繁多。此扳指盒金的成色为赤金,颜色金黄,錾刻工精,是清代男子身上非常有代表性的装饰品。

金镶珠宝二龙戏珠钿口,清,长19.5cm,宽5.5cm,重69g。钿口长条形,稍有弧度。主体为金累丝二龙并嵌东珠4颗,二龙中间饰以红宝石为火珠。二龙以点翠朵云镶边。钿口下为11串珍珠,每挂分别为7颗,以红蓝宝石作坠角。钿口是装饰在冠帽钿子上的饰物,钿子上除了钿口还有钿花、钿尾等装饰物。

这种二龙戏珠纹饰的钿口为清代皇后所使用。清朝的冠服制度中特别讲究用东珠。东珠是珍珠的一种,古人依产地的不同把珍珠划分为南北两大系,而清朝则把产生于东北地区的北珠称为“东珠”。东珠是湖珠,色白而透明度较差,但因它产量极少,所以成为贵重之物。清朝的冠服制度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佩戴东珠朝珠,帽顶等所嵌东珠的数量也按亲王,郡王,贝勒等级有严格的限制。

珊瑚朝珠,清,周长126cm,清宫旧藏。朝珠由一百零八颗珊瑚珠串结而成,由三颗青金石佛头分成四等份,每份各有珊瑚珠二十七颗。佛头塔上部用青金石,下部用珊瑚,以明黄色绦系蓝色宝石背云一块。明黄色绦带饰以珍珠和蓝色退晕缠线。青金石记念三串,每串由十颗青金石组成。记念和背云均用点翠镶嵌碧玺坠。

金镶青金石领约,清,周长46cm,直径22cm。清宫旧藏。领约又称为项圈,是清代后妃用于约束颈间衣领之饰物。此领约为清代后妃使用,环形活口开合式。环上镶嵌长条形青金石四块,红色料石两块。其上又嵌红宝石两颗,蓝宝石两颗,珍珠一粒。活口处为金质錾花云蝠纹,其上各系明黄色绦带一条,绦带上缀红色料石珠和有红色料石坠角各一,另一绦带仅存红色料石珠一,坠角已缺失。

翠三羊佩,清,长6.4厘米,宽4.3厘米。翠呈青绿色,局部绿色较深。佩长方形,圆角。一面凸雕吉祥图案三阳开泰:上部为流云,日掩其中,中部雕山石、松树,其下为三只羊,皆卧姿,仰首,长角弯于背,短尾,目视太阳。另一面雕山石,山石上有青草。

翠鱼形佩,清,长5.6厘米,宽2.2厘米。作品所用翠料为青、绿二色。青料上有绿斑,以之琢荷花、荷叶。荷之下的绿料琢为鱼,宽头,长身,卷尾,形似鲶鱼,如同在荷塘中游动。佩上系一枚珊瑚纽。唐代已有鱼佩,宋、金之时,玉鱼衔水草佩非常流行,此类作品一直延续到清代,有富贵之意。

翠子孙万代佩,清, 长4.9厘米,宽3.1厘米。翠质为绿色。佩长方形,体较厚。其上镂雕葫芦及叶子。佩上部系黄绦,串有米珠及圆形碧玺一片。“葫芦”二字与“福禄”谐音,人们以葫芦寓福禄,因葫芦结于蔓上,寓意为福禄万代,因葫芦多子,又寓子孙万代。此作品以葫芦为题材表示吉祥之意,雕琢精细,佩带于身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金镶翠挑簪,清,长16.2厘米。此簪金质,簪身细长。较粗的一端嵌接翠簪头,翠质青绿,局部为深绿色。簪头雕作一只手,腕戴白玉镯,五指握一翠如意,如意头勾回,套一翠活环,环下挂珍珠六粒、蓝晶坠角一个。

人云:画人难画手。画手难,雕手亦难,古来玉工能把手雕好者亦不多见。此簪簪头以手为形,纤指长甲,足见玉匠之功力。其下所挂珍珠颗颗圆润光泽,大小均匀,加之蓝晶坠角,集金、玉、珠、翠、晶于一挑簪,十分珍贵。

翠十八子手串,清,周长31厘米。作品由十八颗翠珠及四颗珊瑚珠串成,其中一珊瑚珠 下连结珊瑚佛头,其下有绳带,绳带上系结细米状珍珠、粉色雕花碧玺和粉色碧玺坠角。手串是戴于手腕的饰物。

清代,翠、珊瑚、粉色碧玺、珍珠都属贵重材料,此作品将其集于一体,在清代宫廷首饰中亦属珍贵。

翠十八子手串,清,周长30厘米。手串用十八颗翠珠穿成,中有碧玺结珠两颗,下结珠与碧玺佛头相连,其下系绳带穿以珍珠、金铃杵、结牌等装饰物。结牌为金点翠地六瓣式,中心嵌东珠一颗,围以红

宝石两颗和钻石四颗。结牌下连碧玺坠角两个

翠桃福纹簪,清,长16.4厘米,宽1.5厘米。簪柄为绿色翠料,簪头翠色青白。柄部呈片状,端部细长,有勺,可用以掏耳。柄中部凸雕三桃、桃叶及葫芦一只,与簪头相接处有如意纹。簪头细长。

簪是古代妇女使用的头饰,用来别住发髻,亦有装饰作用。玉簪使用的历史悠久,目前发现的早期作品为隋唐时所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制亦有所演变。这类柄部呈片状的长簪主要流行于清代。

金嵌翠戒指,清,直径2.2厘米。此戒指内部为金里,由薄金片制成,其外嵌翠环两周,素无纹饰,有天然的绿色纹理。戒指两圈口处各嵌珍珠一周。

玉花鸟纹梳 唐,长10.5cm,宽3.5cm,厚0.4cm。 梳玉色白中略青,半圆形,薄片状。外弧饰镂空花鸟纹,中部为3朵花,两侧各有一鸟。梳齿集于下弦,齿密而间距细小,底端平齐。

唐代妇女往往在头部插梳以为装饰,此件玉梳器薄、齿短,恐非用以梳理头发,而应是置于头部的饰物。唐至五代,用于头部的玉饰品一般都较薄,且玉质精良,表面少起伏变化,刻画图案多用阴线,线条直而密,这些特点在此玉梳上有明显的体现。

金镶珠宝松鼠簪,长13.5cm,宽2cm。

簪金质,两端各嵌饰红宝石1粒,较粗的一端錾雕出松鼠和树枝的形状,并嵌碧玺1粒、珍珠2粒 此金簪造型简洁,构思巧妙,在清宫金镶宝石簪中属于较为简洁的一种。

银镀金广片蝴蝶簪 清代。 长20.5厘米、宽13.8厘米,银镀金针,广片翅、红宝石蝶头、碧玺蝶身,银镀金点翠嵌珠宝飘带

银镀金嵌珠宝扁豆蝴蝶簪 清代。 长13厘米,宽5厘米,长形,银镀金累丝嵌珠宝扁豆、蝴蝶、飘带。

银镀金嵌宝蝴蝶簪 清代。长22.5厘米,宽7厘米。银镀金双针,点翠嵌珠宝、蝴蝶、白玉、珊瑚菊花。

原黄签:同治元年二月十四日收,沈魁交

银镀金嵌珠宝簪 清代。 长24.6厘米,宽22厘米,银针,银镀金点翠托,翠蜓翅,珊瑚身,累丝嵌珠触须。珊瑚、碧玺梅花,缉米珠花卉,蜜蜡瓜。

银镀金嵌珠宝蜻蜓簪,清代。 长16.4厘米,宽17.6厘米,银针,银镀金蜻蜓托,嵌翠、红宝石、碧玺、锞子石、缉米珠蝶翅。累丝嵌珠触须。点翠嵌红宝石、碧玺花蕾和花叶。

银镀金嵌宝玉蟹簪 清代 长19.2厘米,宽6.5厘米,银镀金针,银镀金、点翠,嵌白玉螃蟹,累丝穗

原黄签:道光

银镀金点翠寿字穿珠流苏 清代。 一对,均长18.5厘米,金挑杆镶珊瑚蝙蝠双喜的挑头,银镀金点翠圈寿字,流苏三串,小珠共82颗,青金石、绿松石、珊瑚杂宝,红宝石坠角。

银镀金寿字流苏 清代。 一对,均长23.5厘米,银镀金挑杆镶翠镂雕双面蝙蝠挑头,银镀金累丝长寿字,流苏三串,小珠共75颗,绿松石、青金石、珊瑚、白玉杂宝,红蓝宝石、碧玺坠角

原黄签:嘉庆十九年十月十八日收,敬事房呈

银镀金灯笼流苏

流苏长6.5厘米,针长18.8厘米,银镀金累丝手形,点翠挑杆,缉米珊瑚珠六角灯笼,珊瑚结珠,流苏六串,珍珠43颗,红宝石、碧玺、蓝宝石坠角

银镀金嵌珠石花篮簪

簪长15厘米,坠长5.5厘米,铜镀金叶,红珊瑚龙挑头,缉米珠、珊瑚珠花篮,花篮中阡翠灵芝,碧玺梅花,翠叶,翠结、珊瑚结,宝石坠角

银镀金福寿簪

长6厘米,宽5.5厘米,蝙蝠形,银镀金累丝蝙蝠、寿字,嵌珠、红蓝宝石、点翠饰

银鎏金累丝嵌珠石指甲套,清,长9cm,底部外径1.40cm ,内径1.10cm,顶部0.50cm。清宫旧藏。

此为清代后妃所用。通体采用累丝工艺,用点翠装饰蝙蝠图案和“寿”字图案。蝙蝠上嵌红色宝石一粒,“寿”字上镶珍珠一颗。

翠扁方,清,长34.4cm,宽3.1cm。

扁方翠质,体细长,一端呈舌形,一端反卷并将其两头雕作梅花式。整体光素,略有白斑,但不掩其翠色深碧艳丽之美。

扁方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最主要的工具,相当于汉人妇女发髻上的扁簪。它不仅具有单纯的装饰作用,还能控制发髻不至散落。满族妇女梳“两把头 ”,最初是把真发分成两把,依靠扁方固定。到了晚清两把头改成以青缎制作,安在头顶上,与真发梳成的头座连接也依靠扁方。制作扁方的材料有玉、翡翠、玳瑁,还有的为金胎镶玉、镶翠或镶嵌其他珠宝,或金凿花、银镀金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