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悠几千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但女子对美的追求却延续至今,生生不息。今天,女人们的梳妆台上总是被各种瓶瓶罐罐挤满,粉底液、眉笔、眼影、口红是一样都不能少,烟熏妆、网红妆、韩式清新妆也是层出不穷;而穿越至古代,女人对妆容的重视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运用得比较多的主要是三大点:花钿、眉妆、唇妆。

古代女子妆容分为三大块:眉妆、唇妆、面妆(指五官之外的面部其他部位的妆饰,主要包括额黄、花钿、斜红、妆靥)

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美人妆”。

以唐代女子的妆容来说,就包括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等几大步骤,而且仅眉毛这一项,就有几十种眉型之多,名目着实让人眼花缭乱。

唐代女子的化妆步骤

今日就来一一揭晓每一步美人妆的小心机。

【壹 敷铅粉】

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

最初,古代女子是使用米粉敷面的,米粉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一直到唐宋时期。后来古人又发明出了铅粉,其质地细腻,色泽润白,易于保存,深受妇女喜爱,久而久之,铅粉取代了米粉的位置。

《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米粉制作方法,米要选用梁米或粟米,将米磨成细粉沉于凉水发酵腐烂,再洗去酸气,然后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最后放于日头下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敷面。

宋影青印花瓷粉盒

《神农百草经》就提到女性用铅丹和粉锡化妆。铅是炼丹的附属品,经醋化的白铅变得像米粉一样细腻,“洗净铅华”中的铅华其实就是铅粉。铅粉是重金属,虽然涂在脸上会增白,但长期使用会有副作用,让皮肤发青、发黄。

除了铅粉,爱美的女性还会在铅粉中添加辅料调和使用: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玉簪粉。

画皮中的周迅白面清纯

【贰 抹胭脂】

“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

胭脂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腮红,是当时汉代出使西域带回来的舶来品,一般都是用花朵的汁液或者水果汁液榨汁充当底液,工艺相比现在也是毫不逊色的,十分的天然环保。

不过当时女子脸上的脂粉就跟不要钱似的涂抹。诗人王建在他的《宫词》中曾描写过这样一个宫女,“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泼红泥”。

唐代加蘭小粉盒

这其实和唐代流行的妆容有关。

唐代流行的妆容中最艳丽的是“酒晕妆”,不分贵贱,均喜敷之。先敷白粉,然后在脸颊上涂抹浓重的胭脂,如酒晕然。淡一点的就是“桃花妆”、“飞霞妆”、“檀晕妆”。

唐代彩绘女俑
神都龙王中AB的红妆

【叁 画黛眉】

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

眉毛也是最能体现人物气质的。在古代,眉装的名目和式样之多,世所鲜见,令今人真是自叹不如。不过,仅从眉妆式样的变化来说,只需抓住一个时间节点就够了,那就是唐代。唐代之前,女子喜画细峨眉,以秀丽悠长为美;唐之后,眉型也是以细长为主。唯独在唐代,眉妆呈现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盛状,名见经传的就有阔眉、柳叶眉、桂叶眉、却月眉、拂烟眉等多种式样。

▲唐代的百变花式眉妆

唐朝的眉毛画起来可以一个月不重样,比现在流行的眉形可多多了。

唐朝诗人徐凝有诗云“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这其实是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其他妃子争相模仿的样子。

(中国服饰/华梅 著.–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10)

《都督夫人礼佛图》引领时尚潮流

这点影视剧中很少有出现的,因为实在是,一言难尽……上图给你们看看:

接下来,就来看一些古风插画中常用的眉妆吧。

画师:白鹿儿art

夜宴中章子怡的远山眉

【肆 染额黄、贴花钿】

黄印额山轻为尘,翠鳞红樨俱含频。——温庭筠

史籍记载,女子用黄色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黄色。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黄色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

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

花钿,属于额妆,尤盛于唐代。其形似花,但也并非完全囿于花朵的形状,有月形、鸟形、叶形等等,当然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应该是梅花妆。

唐代流行花钿(图出自浅鱼《古风动漫人物CG绘画技法》)

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这种方式在前朝其实也有,但是到唐朝可谓贴花钿成风。花钿的形状质地千差万别。最简单的花钿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圆点。

复杂的有用珍珠、金箔片、鱼鳃骨、鱼鳞、茶油花饼、黑光纸、螺细壳及云母等剪制成各种花朵的形状,其中以梅花最为常见。

粘贴花钿的胶是一种很方便的“呵胶”,这种胶一经哈气就发粘,相传是用鱼膘制成的,粘合力很强。妇女用它粘贴花钿,只要哈气并蘸点唾沫,就能溶解粘贴,卸妆时用热水就能取下,非常方便。

花钿的各种造型
唐《捣练图》中女子的花钿

梅花妆背后有着一段广为流传的浪漫故事——

“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这个画面,想想也是极美的,美人闭目沉睡,一朵梅花轻落于额间,和《红楼梦》中史湘云醉卧芍药荫颇有几分意境相通之意。这个故事也是花钿由来的传说之一。

▲湘云醉卧芍药荫,被公认为《红楼梦》最美的场景之一

古人制作花钿的材料之奇特让人咋舌,除了直接取大自然的花饰之,还有金箔、鱼腮骨、虫翼、彩纸、羽毛等等,颜色包括红、绿、黄三种,以红色居多。

花钿虽只是美人额间一笔,但明显已融入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中。落在一些富有才情的诗人眼里,便酝酿了一首首或欢乐或哀婉的诗词。一句“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写尽了唐代美人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死时的凄凉之状,额间的花子落在尘土里、金钗散落一地,却无人收起……

到了宋代,随着崇尚淡雅之美风气的兴起,浓艳风格的花钿逐渐失宠。到了元代,花钿终究淡出了女子的妆台。

▲宋代面饰,最有特色的要属数历代皇后像中各位皇后的面贴珠钿了

古代女子的额妆,除了花钿,还有一种将额头涂成黄色的面饰“额黄”,这种面饰出现的年代比较早,现在我们在古装剧中似乎也很少看到,估计是和现代人的审美眼光太不相符了,导演们才不愿冒着收视率下跌的风险去尊重史实。

▲《校书图卷》(宋摹本)图中女子除了半涂前额以外,鼻梁部分也有涂黄的迹象。

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额间花钿

【伍 点面靥】

面靥是用胭脂点染在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古时被称为“的”,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中的:“以丹注面曰的”,说的就是面靥。一开始,面靥并非用以妆饰,而是宫廷中为了识别来月事后妃的特殊标记,默默地在脸上点两个红点,女史看到,即剔去其名,免去帝王的临幸,乃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妆饰。面靥从黄豆状红点到形如钱币的“钱点”和如杏桃状的“杏点”都有,甚至还有在面靥周围饰以花卉的“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鸟兽等异形图案。

面靥又称妆靥。“靥”指面颊上的酒窝,所以面靥一般指古代妇女施于两侧酒窝处的一种装饰。盛唐以前,多以颜料或胭脂在嘴角两边的酒窝处画豆大小的红点,通称笑靥。

最初这种妆法并不是为了装饰,而是宫廷生活的特殊标记。当某一后妃因月事来临无法侍奉皇上时,就在面颊点两小点。后来这种做法渐渐流传,成为装饰。

盛唐以后,已经不仅限于红色的小点了。面靥的范围扩大,形式也更丰富。有的形似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称为“杏靥”。还有讲究在原来面靥的周围,饰以各种花卉,俗称花靥。

面靥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从范冰冰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