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即中国汉族传统服饰,曾称汉衣冠、汉装、衣冠、中国衣冠、华服等,被称为是发展以及传承了四千多年的服饰体系。
汉服是从黄帝即位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
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家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汉服”的特点是交领右衽、以系带为主。交领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汉服的衣襟一般是向右掩(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称为右衽;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服装是向左掩,称为左衽,此状况从春秋时代已出现,论语中记载孔子曾说,若无管仲尊王攘夷,就会沦为异族统治而“被发左衽”。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典型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无扣,但实际上仍有其他款式。汉语里和衣服相关的词汇,通通是汉服的特点。汉服的结构分为10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带、系。
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小衣包括汗衣(汗衫)、犊鼻裈。中衣包括上衣下裤、中单、曲领等。大衣即外衣,如深衣、圆领袍、衣裳、袴褶、裙襦,还有外套如半臂、褙子等。此外,还有配饰如袜、帔、革带、玉带、銙等等。
明代前期的汉人服装一般用束带系扎,少用扣子。明代后期较多于显眼处使用纽扣,但与满清服饰有明显不同,见于女装及少数男装常服、军服、便服。
虽然是平面剪裁,但用料远远大于覆盖人体的需要。在裁剪之时,看上去虽然是平面直线的,但是穿在人的身上,配合以束腰等手段,就会随着人体的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线条,无论从正面、侧面、背面看,都十分动人,和环境共同成为灵动的艺术品。这与中国文化中重视人与自然的共融关系,“万物与我为一”可谓互相辉映。
汉服不仅重视人体的各个侧面的线型,而且还注重人与环境之间,继而成为服饰的特色。汉族传统服装中,贵族服饰的大袖,不仅是袖径的宽大,袖子的长度也十分长。官员与老人的袖子延至手后,可以挽回相当的长度。汉服袖径宽大时可达四尺,这种宽大的剪裁,使得汉服在穿着起来之后,可以形成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线,随风而动,但毫不拖拉,给人洒脱飘逸、仙风道骨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