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冠(笄)之礼的意义
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汉民族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它对我们民族及成员生命过程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当今流行的所谓“成人仪式”。华夏先祖对于冠礼非常重视,所谓“冠者礼之始也”,《仪礼》将其列为开篇第一礼,绝非偶然。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学者彭林先生指出,先民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行冠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惟其如此,才可以称得上是人,也才有资格去治理别人。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由于各种原因,丢失了很多可以承载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气度的传统。“仪礼”就是其中之一。“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一种寓教于“美”的文明教化方式,是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传统。礼乐文化强调秩序与和谐,这一民族文化传统的回归,无疑会给我们庞大的民族带来屹立风雨的底气,给庸俗文化有泛滥趋势的当今,带来一股雅正的新风。
自然,古人追求的“礼义”我们并不需要完全照搬,而且,按照“礼”的内涵,讲的是“恰如其分”,而不是一味恭敬。作为文明的传承者,我们需要在尊重文明传统、汲取既有文明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为传统冠礼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我们现在学习、创新和实践新的冠礼,就是为了继承这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让民族传统礼仪对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明、激励青年人的成长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继承传统冠礼对青年人负责、仁义、孝廉等正面激励价值的基础上,我们更应积极寻求通过适当方式,在冠(笄)之礼中启发青年人爱国、进步、理性、奋进等应有的精神品格。
第二部分:关于冠礼继承与创新的问题
我们考虑,在服饰上,应以忠实继承为主。在具体的礼仪程序上,则可谨慎地加以扬弃和创新。重视继承冠礼服饰,意在表达对祖先文化传统的尊重和敬畏;在具体的程序上谨慎但积极地创新,意在表达后代子孙超越前人、面向未来的勇气。
冠礼服制应以继承既有遗制为主,哪怕觉得“这种汉服不那么好看”,也不宜做大的调整和“创新”。正如“上衣下裳”制。章服文化也是汉家礼乐文化中的有机组成,旧有的汉服服制积淀了许多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成为民族传统中的固有理念,并且和礼制在一定程度上有着非常和谐的契合。上衣下裳制的礼服,以及相应的配饰,虽然在实用性上不及后来的各种汉服形制,但仍被先民以慎追追远的精神作为最高等级的礼服形制,保留了长达几千年,早已注入了固有的文化审美内涵。当然,因为当代男子头发比较短等原因,这些客观因素在冠礼服饰选择上可容许一定的灵活性。
具体的礼仪程序和礼仪方式,完全照搬古代的做法,并不现实,也无必要。先人的冠礼活动中,具体的仪程的确有一些不应继承的东西及不适应时代的部分。如果我们只为了体现所谓“尊重传统”而全盘照搬,势必使冠礼活动在将来推向社会的过程中遭遇强烈的抵抗。因此,谨慎却积极的必要的变动和创新不可避免。
第三部分:冠礼的准备
1、冠礼的年龄和时间:
《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先民以男子20岁、女子16岁为成人的年龄门槛。冠礼基本上在此时举行;同时也考虑到现实情况——由于我们现在大多数高中生毕业的年龄在18岁,这基本是一个人生的分界点,“18岁成人”不仅符合时代特点和法律要求,也结合了当代青年人身体发育成长的规律,因此我们建议:举行冠礼的时间,最好在行礼者18岁生日前后。当然,一些已过18岁的年轻同胞,出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冠礼的实践愿望,虽然已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成人仪式”,但也可以参加冠礼活动。不过,宜在20岁之前而不宜过晚。
2、 冠礼的地点
古时冠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考虑到现实情况,我们建议,单独举礼时,可在家庭及附近的开阔地带。
古时行冠礼有所谓“阶”的讲究,有司(捧冠的人,也称执事)依次排开,正宾在为冠者“三加”时需要依次走下不同的“阶”。曾有实践者,在院落地面上划出房子及阶型,我们认为其实可以不必过于拘泥。只要掌握大致的方位讲究,有司依次托盘捧冠站好就可以了。
3 、冠礼的参加人员
参照古礼要求,结合时代实际,我们建议组织以下人员参加冠礼(当然,也未必需要过于拘泥,可根据实际情况酌定)。这是单独举礼时的人员,若是集体冠礼,可酌情增加规模。
① 冠者1人(就是举行成人仪式的成年者本人)
② 主人2人(按照古代的宗族制度,必须由宗子等男性宗亲长辈担任,一方面严格的宗族制度在今天并没有普遍流传;另外,主人只限定于男性宗亲,本身具有一定历史观念的局限,所以,当今作为主人的,冠者的父母双亲比较合适。)
③ 正宾1人(就是为冠者担任加冠的德高望重的那个人)
④ 赞者1人(就是协助正宾加冠的助手,也协助冠者梳发、更衣等,可选择师长、兄姊、好友等适当人选)
⑤ 有司3人(即为冠者托盘准备所加之冠的人,可选择好友、兄弟姐妹等适当人选)
⑥ 客人若干(可邀请师长亲友等若干人观礼)
4 、冠礼所需的服饰及摆放方法
宜遵循古制,以周制、汉制、唐制、明制为宜,综合各种因素考虑,我们建议以明制为标准范本。建议准备以下汉服以行冠礼:
童子服:即未行礼之前换上的汉服。叫做采衣。这种衣服以缁布为衣,而饰以锦边,锦一般用朱红色。穿采履。可以暂穿普通的布鞋。正式举礼之前,孩子脱去平常的衣服沐浴后换上童子服。
“初加”所用:幅巾、深衣、大带、纳履。考虑到汉式鞋子复兴的实际,在整个冠礼过程中,可以一直穿布鞋而不必更换。准备一件直裾深衣,一条普通大带。
“再加”所用:帽子、皂衫、革带、系鞋。
“三加”所用:幞头、公服、革带、纳靴。
考虑到现实情况和同胞的各种实际困难,我们可以暂时不必拘泥于那么多,我们设计了最简化版本的冠礼所需服饰清单。
中衣1件(代替童子服),比较好的深衣1件(举礼过程中可不更换),自制软裹幞头1个或可系带的小巾1个(因为没有那么多冠可加了,所以奉冠的有司可撤减为一人),布鞋1双。
衣服的摆放方位:公服、皂衫、深衣,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
将要加的冠,由三位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幞头、帽、巾。
除冠者外,其它包括主人在内的参礼人员,有汉服最好,没有也可以着日常服装,但应注意庄重和整洁。忌披头散发、穿脱鞋、短裤等装束。
5 、冠礼所需的其它物品准备
① 醴酒1杯:可用普通的较平和的白酒代替,建议用古朴造型的酒杯;
② 饭1份:可以用浅盘或小碗象征性地铺一层米饭即可,备竹筷一双;
③ 小几一个:作为置醴酒席的几案,上面放醴酒1杯,饭1份;
④ 席子3张:1张置于场地东侧,上面放置要穿的三套汉服。另2张并列置于场地中 央偏西侧,上面可放较薄的软垫。
⑤ 盥1个:用普通的盆加水,备毛巾及温和的洗手液即可,置于放汉服的席子北侧。
⑥ 香炉及香若干:酌定
⑦ 国旗挂图1张(用法后面详述)
6、关于冠礼中的音乐
礼乐不可分,古人行冠礼,贵族多举乐,士民多不举乐,综合考虑,建议:备古琴或古筝一架,香炉一盏,乐手一名。不必拘泥演奏时机,可以从头至尾循环演奏,曲目,宜选择《高山》《流水》等古典名曲。
7 、冠礼中所用到的常用汉族礼仪动作
① 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② 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③ 女子行礼:本着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礼。但出于忍让的风度——女子行礼两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即可;若拜礼,上身直,膝着地,拢手下垂,头微低,即可。
8 、冠礼仪程中的取“字”问题
谈到冠礼,就不能不提到先民姓氏文化中的表“字”风俗,这也是冠礼中很重要的仪式程序之一。
姓、名、字、号,是汉民族文化中完整的姓名结构,先民中许多历史名人都有神采飞扬的“字”与“号”。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呼吁,恢复国人取字的风俗,并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论述了其积极价值。我们建议,举行冠礼的家庭,不妨尝试给孩子取一个意韵隽永、有励志作用的格调高雅的“字”,至少,它会给孩子们的一生带来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有百益而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