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

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泛

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从

古人的称谓和日常的社交礼仪

来看看中国的“礼”

古人的社交礼仪

日常用语篇

头次见面用久仰

很久不见说久违

认人不清用眼拙

向人表歉用失敬

请人批评说指教

求人原谅用包涵

请人帮忙说劳驾

请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

不知适宜用冒昧

求人解答用请问

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

自身意见用拙见

看望别人用拜访

宾客来到用光临

陪伴朋友用奉陪

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待客人用恭候

迎接表歉用失迎

别人离开用再见

请人不送用留步

欢迎顾客称光顾

答人问候用托福

问人年龄用贵庚

老人年龄用高寿

读人文章用拜读

请人改文用斧正

对方字画为墨宝

招待不周说怠慢

请人收礼用笑纳

辞谢馈赠用心领

问人姓氏用贵姓

回答询问用免贵

表演技能用献丑

别人赞扬说过奖

向人祝贺道恭喜

答人道贺用同喜

请人担职用屈就

暂时充任说承乏

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

古代宴请篇

一、筵席

古人宴飨形式称作筵席,以铺在地上的坐具而得名。所谓“筵”,就是铺在地上的苇蒲编织物,而“席”则是置在“筵”之上、质料更为细密的萑草编织物或皮料。隆重的筵席周长有一丈六尺。礼书说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考究的席以帛缀边。

二、座次

古人筵席席面一般是4人,一个方向一个人。设在“堂”上的筵席比较正式,座次一般以南向为尊,故主宾座位在北,而主人、副宾、主方陪同座位则分别在东、南、西,西座为末座。而设在“室”内的宴饮活动,带有因私性质,多以东向为尊,故主宾在西,而主人、副宾、主方陪同分别在北、南、东,东座为末座。

三、食前礼

食前要“摄衽盥漱”。摄衽是系好衣带,整好衣襟,衣冠整齐入席;盥漱是洗手漱口。古之习惯,用手抓食,手宜洁净。这既是卫生要求,也是一个人的修养所必须的。直到今天,我们仍坚持饭前洗手,是与古礼一脉相承的。

四、摆食

宴席上的食品摆放要遵循礼制。官员、贵族享有特权,食品丰盛、摆放讲究,列鼎(煮食器物,三足两耳)而食,如诸侯用九鼎配八簋(guǐ,盛食器具,圆口两耳),卿和上大夫用七鼎配六簋等;还有“上大夫八豆(高座盘),下大夫六豆”等等。

古人与今人相同,惯用右手,所以就将胾(zì,肉块)、菜、羹、酒、醯(xī,醋)、酱等方便食用的东西放在右手边,而把殽(xiáo,带骨的肉)、脍、炙、葱、饭等相对麻烦一些的食品置于左手附近。古人凭俎案而食,人各一份,与后世的合桌共餐不同,故“其设要方”,即食品摆置要方整。

五、进食

进食前,先象征性地荐祭先人,称为汜祭,或遍祭、周祭。进食次序:先食后饮,先菜后肉,先饭后果品。

入席之后要看主人示意或动作,不能贸然食之。这一点,今天仍是应当遵循的礼仪。

天子、诸侯以及贵族的宴席,还要演奏音乐。当时常见的音乐,就是敲击钟磬。再加上在鼎里煮肉供食,这就组成了一副钟鸣鼎食的壮观进食场景。在进食过程中,宾主择吉言祝酒致辞,也是不可缺少的。这与今人在宴会上讲话、祝酒,为友谊、健康干杯,实际是一回事。

过去,主人以酒敬客,称为“献”,献用醴(lǐ,甜酒),客不能尽饮,仅品尝一下而已。劝客饮酒,称为“酬”。客以酒还敬主人,称为“酢”(zuò)。饮而不相酬酢,称为“醮”(jiào)。古时已有以酒相罚的习尚,称为“浮”。

六、餐饮具

至春秋战国时期,抓食习俗越来越少,餐具、酒具已得到全面推广,现今餐具中的碗、盘、盏、杯、壶等以及勺、刀、叉、箸(筷子)等,都已成为百姓家里的寻常之物。后面说的“饭黍毋以箸”,大概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箸主要用于夹菜,不像后世筷子使用得那么广泛。另外,至春秋战国时期,饮食器皿,普通人家多为陶制、木制,而贵族阶层则用铜、漆、玉、金等制做。

我国是“礼仪之邦”

纵观历史

礼节之多之全可谓是冠绝天下

举凡宇宙之大、苍蝇之微

只要我国人生活中所能碰见的事

具体到衣食住行

生死嫁娶等

无不有一套周全完备的礼节

篇幅有限

在这里小编就不一一列举啦!

文章来自网络,侵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