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重新亮相街头 汉服应该什么样包含怎样的特征-图片1

讲述

“汉服情侣”:

志趣相投充满文化自信

蔡泽鸿是福建人,家中长辈有几位教师,文化气息浓厚。蔡泽鸿犹记得小时候搬家,父亲用一米高的大缸子装书,装了好几缸。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蔡泽鸿从小喜欢读书,尤其热爱传统文化。

到北京上学时,有一天他无意之中点开了一个网页,页面上网友们对中华传统服饰的讨论,深深吸引了他,从此开启了他的汉服之路。渐渐地,蔡泽鸿开始参加同袍们举办的汉服推广活动,并在活动中认识了同样喜爱汉服的吴佳娴,志趣相投的两人在汉服的活动中彼此熟悉,很快就成为了一对“汉服情侣”。

如今,蔡泽鸿和吴佳娴已经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接受采访时,三岁半的大女儿也一同来了,穿着跟爸妈的亲子装汉服奶声奶气地说“我穿的是汉服”。蔡泽鸿说,没有刻意要求女儿明白汉服是什么,只是给她购买了四五件汉服作为日常的衣服,“汉服也可以是她人生中的一个选项”。

如今国家对传统文化和国学日渐重视,女儿就读的国际幼儿园也带着孩子们穿汉服、读《三字经》,在吴佳娴看来,“这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杨亦静/摄

“唐朝仕女”:

能领略传统文化是骄傲的

今年元宵节时有一组“唐朝仕女”吃汤圆的图片走红网络,图画中有一位体态丰腴的“唐朝仕女”对汤圆欲拒还迎的“吃货”样子,让人看到后会心一笑。据了解,该组图片的主角名叫敖珞珈,是位关注汉服近10年的汉服设计师。

谈起与汉服的结缘,敖珞珈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喜欢国画,后来学习服装设计,毕业后一直从事设计、文创、绘画相关工作,在2009年接触到汉服后,就喜欢上了。今年38岁的敖珞珈,在生过孩子后体重飙升,“为什么普通的衣服都有大码,汉服可不可以有大码”,想法出现后,敖珞珈着手设计了几套唐代的襦裙,这也是走红照片中的服饰。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服装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在敖珞珈看来,汉服的推广,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梳理,让古代的服饰体系乃至文化体系都更加完善和准确。敖珞珈举例说,在深入了解汉服后,她更加了解古代女子端庄仪态的展现,领略发叉被称为“步摇”的意境。

对于本次“华服日”的活动,敖珞珈说,“汉服这么好的事物,却被忽略,这一次我们的文化自信找回来了,我们是骄傲的。”

观点

华服不拘泥于时代

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楚和听香品牌创始人楚艳,曾参与2014年北京APEC会议领导人“新中装”设计。2014年,北京APEC会议的欢迎宴会上,多位领导人都穿着了楚艳参与设计的“新中装”。楚艳介绍说,在设计领导人服装时,团队对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传承究竟是什么样子有一番争论,这些争论对现在的汉服复兴运动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楚艳认为,设计一件代表中华文化的服装,不该只是基于某个历史时期,不仅是唐宋或者元明清,也不仅仅拘泥于一个民族,因为中国就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出一个辉煌的服饰文化。

楚艳表示,希望能够通过对传统服饰文化的梳理,寻找出真正能够代表着中华民族服饰的一些基因性的东西,不论是从结构造型还是色彩,或者纹样上,找出那些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能够被大家认知和认可的东西,比如立领和盘扣。

在创新中发扬传统

在中华传统服饰复兴的十余年中,对于汉服“累赘”、“不方便”、“是被社会淘汰的产物”的观点不绝于耳。对此,楚艳指出,汉服作为一类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原本就具备非常成熟的体系和严谨的着装礼仪规范,古人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功能,都有特定的服装形制甚至特定的颜色和纹样,如礼服、吉服和常服等分类。

她表示,之所以会给部分人汉服不方便的观念,主要是没有做好传统服饰的传承,因而在今天汉服复兴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对着装场合不合时宜的现象,“比如会把原本用于传统礼仪场合穿着的大袖礼服穿到了日常生活中,这肯定是不适合的,礼服必然是华美而繁复的,即使是西式礼服也是如此。”

中国自古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的言论,我们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讲究穿着华美衣裳和注重礼仪的民族,中国传统服饰无论在织造技艺、手工匠心,还是审美观念上都曾经达到人类文明的巅峰,我们要传承和重新向世人展现的正是这份优秀的服饰文化。

楚艳认为,今天更要以创新的精神、充分理解当代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去设计和创作出更多符合当下人民需求的华服,这样才能让华服渊源流传下去。

华服展现文化自信

“伴随着中华文化复兴的伟大进程,一定会有更多的国人开始对自己传统文化有新的认知,对自身文化自信的建设有更多需求。”楚艳认为,带有明显的中华民族元素的服装,无疑是最直接表达文化自信的载体,一定会被更多的国人选择。

楚艳表示,“华服日”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以国家的层面自上而下,让汉服爱好者有了更多表达的机会,也让中国风格的服饰出现在世人的面前,推动中华民族服饰的发展,让广大的国民有更多的渠道、更多的窗口去了解服饰文化,让服装设计师和文化推广者更多表达自己的观念和主张。

楚艳认为,未来华服或汉服的前景会更光明,因为服饰的复兴是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未来华服一定会走入寻常老百姓的衣橱,不再仅是少部分人的亚文化,而成为一种新常态。”

汉服应该怎么穿?

北京汉服协会的负责人吴佳娴:

在汉服运动兴起初期,国内的汉服都是店主手工制作,“没有成熟的商家,需要买家预订,卖家量身制作,一般工期很长,等上三个月到半年都很常见。”同时,初期的“汉服”也不太正规,许多衣服只是颇有“古风”,其实称不上“汉服”。

吴佳娴表示,经过十几年的复兴运动,同袍们通过考证古籍、古画和研究出土文物,一点点更改和纠正衣服的款式,力争做出原汁原味的汉服。目前,购买一件汉服已不再是一件难事,吴佳娴介绍,现今在线上购买汉服,有许多成衣可以挑选,买家按照自己的体形选择L、M、S码下单即可,“还有许多商家做出改良的汉元素服装,可以与日常的牛仔裤、休闲裙搭配,也很受欢迎。”

■记者手记

不被理解也要满腔热血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而厚重。作为中华文化的形象载体,服饰文化是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素纱 衣”这样的巧夺天工的服饰,服饰文化也影响到了整个东亚文化圈。

我国的邻国韩国和日本,依然在不少场合穿着自身民族的传统服装,但中国的传统服装却多存在于影视文学作品中,连同很多中华传统礼仪都有所缺失。可喜的是,近几年国家提出“文化自信”,更多的人投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宣传中,汉服的同袍们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采访过程中,记者感到同袍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很深入,绝不是为了穿件出众的衣服拍照片,而是真切希望自己为文化复兴做出贡献,找古籍比对、研究展览的服饰真品。在不被人理解时,依然满腔热血,希望向每个国人介绍自己的文化。这样的一群人,是国人文化自信日益高涨的代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