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十几年前,还是十几年后,
汉服圈里的口舌之争始终没有停止
从西安华服日回到武汉没几天,新东方学校英语教师叶茂意外地摔伤了腿,一直卧床养伤。但他闲不下来——稍不留意,那个20多人的天汉网(全称为天汉民族文化论坛)聊天群,就积攒几十条未读信息。
群里的成员都是十几年前就活跃在一线的汉服爱好者。在这个圈子里,他们互称同袍,出处是《诗经·秦风》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天汉网在2004年成立,是早期汉服爱好者交流的主要阵地之一。2009年后,因技术原因,天汉网暂停服务两年。一些人加入其他民间组织继续汉服活动,也有人逐渐淡出汉服圈。2011年起,叶茂和一些热心同袍重建了天汉网。但此时,自媒体逐步取代论坛,天汉网已经找不回当年在汉服圈的江湖地位了。
4月17日,叶茂以天汉网站长的身份,受邀参加华服日的文化研讨会。这是由共青团中央、B站、东家APP共同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华服日,是少有的有官方背景的汉服活动,是汉服圈的一件大事。活动前几天,还登上了微博热搜榜。
华服日现场,很多人见到叶茂,格外惊讶:“没想到天汉网竟然还活着1
十几年前,大家时常聚集在天汉网讨论汉服,发表观点。十几年过去,他们有的创建了产值千万的汉服品牌,有的成为民间汉服社团管理者,有的从台前退居幕后搞理论研究。
如今活跃活动一线的,大多已经是90后了,有从国外赶来的留学生;有的全程在短视频网站上直播;还有的在网上,针对商家、持异见的同袍掀起一轮轮的骂战——无论是十几年前,还是十几年后,汉服圈里的口舌之争始终没有停止。
秀衣与考据之争
4月中旬,B站放出中国华服日宣传海报。海报上,两位女孩身着汉服,染着蓝色头发。
2015年6月22日,汉服爱好者采娈(左)参加女子及笄礼,衣服形制为长袄(北京汉服协会提供)
“既然是华服,就不要染发或者戴假发,这不成了Cosplay了么?”
“汉服复兴不就是要让汉服融入日常么?非得发型像古人才能穿汉服?”
一些汉服爱好者在知乎、微博等平台上争执了起来。争论一直持续了近半个月,两方各执己见,到最后也没有讨论出结果来。
北京汉服协会的李晓璇说起这件事,摇了摇头。进入汉服圈11年,这种口水战,她见过太多次了。“这两个妹子是cos了B站的两个吉祥物形象,那两个人物形象本身就是彩色头发的,所以他们戴了彩色假发。”
2016年4月1日,文天祥祠祭祀活动中,汉服同袍在唱正气歌(北京汉服协会提供)
另一些人却认为,穿汉服必须要尊崇传统。95后鹿悠曾在一场汉服活动中,看到一个男生穿着“非常影楼(装)的衣服”——在圈子里,影楼装特指那些不符合传统制式的汉服。“袖型应该形成竖褶,但他的(袖子)成了横褶。”鹿悠冲上前去,指出男生衣服的问题。对方点点头没说话。
汉服圈内一直有“秀衣党”与“考据党”两派之争。
“秀衣党”单纯喜欢衣服,不注重理论,也不在乎背后的文化;“考据党”则刚好相反。后者鄙视前者只重表面功夫。“为什么叫秀衣党呢?他们(指考据党)会说这帮人整天穿着衣服出去秀,也不知道研究一下理论知识,你们都应该提升自己,你的心里要想着复兴大业。”北京汉服协会公共关系部部长面具说。
秀衣党李晓璇切身体会过“考据党”的质问。一次汉服表演,她戴着眼镜上常下来后,有人指责:“为什么你(穿汉服时)戴着眼镜?”说到这儿,李晓璇低头笑了,又摇摇头,“有一些人他们可能真的梦想回归到古代,祝他们早日实现愿望。”
不过穿汉服、戴眼镜的做法在叶茂看来是“重服装,轻文化研究”,虽然他并不承认自己是考据党:“一看几件漂亮衣服,马上就有人加入(汉服圈),在路上碰到穿汉服的人,你不一定能喊他同袍,你喊他,他会很奇怪地看你,(因为他)不知道什么叫同袍。”叶茂觉得,要做系统的汉文化整理,“光是衣服不能解决问题”。
比时装更易过时
采访当天,李晓璇穿着一件淡绿色褙子,整套价格不到500元。刚入圈时,她盘算着买一身汉服可以穿很久,后来发现汉服比时装更易过时。因为会不断有人抛出论证,证明某款汉服的形制或者元素可能是错的。这种论证可能来自“考据党”,也可能来自其他竞争商家。“几乎每一款今年很受欢迎的衣服,到明年就会变成时代的眼泪。”
但不可否认,商家的进入加快了这一波汉服热的发展。“很多商家本身就是汉服运动的践行者……很多社团也在向商家借衣服,在汉服运动中他们功不可没。”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杨娜在《汉服归来》一书中写道。
沉默寡言的孙异就有着双重身份:既是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也是汉服商家的老板。2004年,他创作了汉服歌曲《重回汉唐》,在圈内广为流传。歌中唱道:“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这首歌成为汉服圈公认的主题歌,很多汉服活动上会专门播放。歌手韩磊曾翻唱过这首歌,在网易云音乐上,孙异版本的2500条评论数还高于韩磊版。
2015年4月2日,北京文天祥祠的汉服祭祀活动(北京汉服协会提供)
在汉服商家出现以前,同袍们想要拥有一件汉服,需要自己找裁缝定制。2005年,孙异和妻子吕晓玮注册了重回汉唐服装品牌。2006年底,重回汉唐的第一家实体店在成都开业。现在,重回汉唐的实体店12家,电商店铺8家,公司员工100余人。重回汉唐的扩张就像整个汉服产业的缩影。据专注于汉服商家信息整理的公号汉服资讯统计,当年的线上汉服店有10家左右,几乎没有实体汉服店;2017年底汉服商家达到752家,汉服行业总产值约近6亿元人民币。
有了汉服店铺后,李晓璇每年要花几千块钱购买汉服。每套的价格在四五百元左右。
据介绍,重回汉唐的每件样衣的成本是五千到一万,从设计图纸到衣服上架,需要3至5个月的时间。然而一旦开架,就要面临被山寨的命运。这让吕晓玮苦恼不已。“如果原创都死了,都是山寨的天下的话,我们会失去自己的舞台。”
大多数同袍明白商家的苦衷。他们常常热心总结靠谱店铺的名单,在微博、贴吧、知乎上传播。一些名气较大的原创店铺,常年积累了忠实买家,一旦有山寨店铺推出仿版,他们也会提醒卖家注意维权。
山寨商家也检验着同袍之间的感情。正在读大三的鹿悠曾为了省钱,买过不足200元的山寨汉服,原版则需要500元左右。但同袍聚会时,她并不敢穿出去,“担心被别人发现。”
汉服,还是古装?
面具和黑猫因为汉服相识,两人在2006年相恋。现在,他们有两个孩子,被同袍称为“汉二代”。采访中,有时黑猫刚打开话头,不得不转身安抚九个月的小儿子,面具便自然而然地接上话茬聊起来。
唯有一次,黑猫打断了面具。
“它(古装)是属于古时候的衣服,要叫它古装也可以。”面具说。
“这句话要是播出来(指刊登)以后……”黑猫立刻制止了面具。
“没关系了,咱可以承认它,因为之前(的汉服)就已经缺失了。我们现在穿的汉服,可以称之为现代汉服,是属于我们现代人要穿的衣服。”面具解释道。
但把古装和汉服划上等号,很可能会使不少汉服爱好者不悦。
去年总产值突破3800万的汉尚华莲,2013年为了增加淘宝搜索量,在产品标题上加入“古装”关键词,引起大量汉服爱好者不满。最后以商家删除关键词并公开致歉收场。此后几年,汉尚华莲多次在微博中向圈外网友解释,出售的是汉服,不是古装。
古装和汉服的区别究竟在哪儿,汉服圈尚无被普遍接受的权威观点。一些汉服爱好者的理由是古装会让人误以为是古装剧的服装。知乎网友呆蛙讽刺:“一些看起来很仙气或者很妖气、很媚气的乱七八糟的臆造装,都被冠上了古装的称号。”
得到大多数汉服同袍认可的解释是,古装是时间性质,泛指古代服饰;而汉服是民族性质的,背后指向了汉民族文化。“汉服运动的本意是要让汉族人找回自己的民族服装,以服装去带动礼仪、诗书诸般汉粹,故汉服与旗服、和服、韩服、影楼装、古装等词语摆在一起一直皆为禁忌。”汉服爱好者穆紫臻称。
汉服运动初期,很多不了解汉服的人常用古装、戏服等词语代替汉服。“让外界认识汉服,准确叫出汉服,是早期(同袍们)在做的事情。”面具说。
而实际上,很多人正是因为喜欢古装而入圈。黑猫小时候非常迷恋古装,和妹妹计划着买古装去公园照相。她在淘宝上搜索古装,看到一些衣服后面写着“汉服”,从此入圈;饼饼则是因为喜欢电视剧《大汉天子》里的服装;紫菀小学时读《红楼梦》,看到描写史湘云的服饰时,仅款式名称就用了28个字,从此对古代服饰产生了浓厚兴趣。
“这个衣服有没有获得审批”
北京汉服协会有一项雷打不动的活动——每年11月22日的汉服复兴周年纪念。这一天,成员们穿着汉服走上街头。去年,北京汉服协会设计了10条出行线路,共有400余名同袍参与。“这个活动听起来特无聊,但是最早的时候,第一批(同袍)想告诉别人有汉服这样一个东西,最直观的办法就是穿一身汉服上街。”李晓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