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族服装历来受西方人的衷爱。在海外举办的中国文化活动中,服装表演经常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节目。但是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我们表演的服装基本上是少数民族的服装,而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的服装却很少见到。

汉族人难道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吗?

其实汉族并非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汉族的民族服装就基本定型为“汉服”。“汉服”有两个明显特点:宽松的衣裳和肥大的袖口。“汉服”不但宽松而且没有衣扣,所以必须用一根宽腰带把衣服束住。此外,肥大的衣袖还可兼作衣袋。把东西往口袋里一塞,用手捏住袖口东西就不会掉下来。宽衣肥袖的“汉服”在汉代得以普及被用作朝服,并且在唐,宋达到顶峰。

“汉服”反映的是安逸的人生观,即追求悠闲清净的祥和生活。它适合人们观月赏花,吟诗作赋,抚琴作画。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则喜欢骑马涉猎的冒险活动,他们的服装是窄身紧袖的“胡服”。元代开元和天宝年间,“胡服”曾风行一时,但并没对汉服构成影响。“汉服”作为汉族的民族服装延续到元,明。

“汉服”的绝迹发生在清朝。满清人入主中原后,施行强制性的剃发易服运动。汉族男人一直把头发盘在头顶梳成发髻。满清强迫汉人剃发留辩。此外,传统的“汉服”也被满清禁止,并强制推行满族的紧身长袍和贴身马褂。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汉服”从此灭绝。汉族人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开始为自己的民族服装大伤脑筋:沿用满族的长袍马褂不可,推广欧洲的西洋服装不妥,恢复宽衣肥袖的“汉服”不宜。从此汉族再没形成统一的民族服装。

革命成功后,孙中山根据日本的学生服为原本设计了“中山装”。因此“中山装”被指定为新的民族服装。而思想保守的人,更倾向于改革长袍马褂。改良的结果就是“旗袍”。旗袍的本意是旗(满)人的袍服,但现在“旗袍”则专指上世纪二十年代后兴起的新式女装。“旗袍”是在旧的满族袍服的基础上,采用西式裁剪法,使袍身更加紧身。此外,“旗袍”加大了服装的外露程度。“旗袍”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进入全盛期。 近年兴起的“唐装”实际上是以“旗装”为基础的旗装的进一步推广。。

在中国消失的“汉服”唐朝时就已在日本生根开花。奈良朝代的日本向唐代的中国派遣了大量的文化使者去学习中国文化。这些“遣唐使”最终把当时盛行的“汉服”作为唐代的服装引入日本。就这样原始的“汉服”变成为“唐装”,并最终在日本演变为“和服”。即使是现在的“和服”也依旧保持着“汉服”的宽衣肥袖的特征。如今,“和服”是世界公认的日本民族服装。

汉族服装的历史就象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历经风雨阴错阳差。如今兴起的汉服运动让人们重新看到了“汉服”色彩丰富和萧洒飘逸的风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