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领半臂有出土文物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流行的呢

梅雪無名:

文獻上這麼說,唐高祖制半臂(隋文帝時半臂余,即長袖也。高祖減為禿袖,如背心)

炙轂子曰:隋內官多服半除,即今長袖,唐減為半臂。

有些漢服商家會做一件穿在衫子外的短袖衣物,稱之為"半臂"。

但是在古墓仙女穿搭手冊裡面,我們將唐制半臂歸在男裝,而且專指有腰襴的,襯於唐圓領之下。穿在女裝衫襖外面的通裁不開衩短袖或無袖的短衣,我們稱之為"背子"。

這是為什麼呢?葉嬌《敦煌文獻服飾詞研究》統計了詞條,主張在唐代,"半臂"這個詞彙只有男性使用,即便到了宋朝,也許所指稱的衣物型態不同了,但也只有很少的時候是女性使用,大抵元代以後,半臂這個詞彙才男女通用。

2、曳撒或者贴里下摆文物一般是四点五米还是六米摆|ω・)

天凌:

首先襬圍這種東西從來不是4.5跟6兩個非黑即白的選擇題呀(馬面裙不是,其它款式更不是。

貼裡文物有確切記載到襬圍的是在泰州弘治-嘉靖年間的墓葬,一件襬圍678(888個褶)一件襬圍574(28個褶,女裝)、一件555(116個褶)

曳撒部分目前印象都只有看到記錄平鋪的下襬寬度,晚點細翻一下,有找到再補充

3、画作中的主腰很多都是没有肩带的,现实中的主腰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吗?还是都是有肩带的?

天凌:

目前主腰的文物也就只有泰州出過那麼一件(有肩帶的),但的確就如你所說的,在圖繪、版畫中屢屢出現過沒有肩帶的,所以我認為這兩種在當時都是並存的(但同時因為沒有確切文物,沒有肩帶的這種主腰,細節結構上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梅雪无名:

最近博物中國網站上公布了一件疑似是無肩帶主腰的文物,他跟漢服商家用一片長方形布條製成主腰,在剪裁結構上有明顯的不同。雖然具體結構還不是很明確,但至少我們從平舖上就可以看到,這是斜裁的,可能還有更多的細節,但是目前資料有限,僅能就看到的推論。

4、马面的膝襕和底襕一般都是多长呢

梅雪無名:

交窬剪裁方式的裙子从汉到唐都有。单只针对「八破」这个数字来谈,间色裙的话大概是东汉到两晋都有,从壁话上来看,南北朝到唐的破数会更多。纯色裙的话,到唐代也有八破的裙子。

5、马面的膝襕和底襕一般都是多长呢

梅雪无名:

明代的馬面以紋樣來說可以分成幾種:

1.素面/暗紋(紋樣均勻分佈)

2.膝襴+底襴(以寬膝襴佔大多數,萬曆時期的孔府舊藏和張守宗夫婦墓各有一件寬底襴的特例)(前者一般常見10-20公分寬的膝襴+5-10的底襴)(後者一件是12/24,一件是15/20)

3.還有一種是單底襴的,寬窄都出現過,窄的大致在10上下,寬的像是花鳥裙,可以到30左右

6、袴褶是一个上衣下裤穿搭的泛称么,还是褶是一种专门形制的上衣?

记得之前无劫缘小哥哥说过的裤型有合裆裈,开裆裤,合裆侧开裤。我想问一下那么现在商家说的褶袴(袴褶)是属于合裆裈嘛?但好像不仅仅是两侧打褶而是全褶呀?想问下下图这种裤型是对的吗?谢谢啦

梅雪無名:

你可以問問他是參考那個文物。

袴褶(褶袴)這詞,就是袴+褶,就跟裙襖,裙襦一樣,下身+上身的連稱。。。

褶(音襲)是上衣,不是褲子打了褶子就叫褶袴

褶,音襲,原本是指左衽上衣,後通指左、右衽上衣,其下襟有長有短,短的在臀部上下,長的至膝蓋上下,但核心是小腿褲管明顯暴露在衣襟之外,以利於行動。

——張玉安〈「袴褶」音義簡釋〉《藝術設計研究》,2015-3,秋

褲褶原本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傳統服飾,其基本款式為上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秦漢時期,漢族人也穿褲和短上襦,合稱"襦褲",但封建貴族必於襦褲之外加袍裳……到了晉代,這種習慣起了變化,據《晉書.輿服志》記載,把褲褶定為"車駕親戎中外戒嚴之服,無定色,冠黑帽,綴紫褾,以繒為之,長四寸,廣一寸。腰有絡帶,以代鞶帶。"《急就篇》顏師古注褶字說:"褶,謂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廣袖。一曰左衽之袍也。"左衽是北方少數民族和西域胡人的衣服款式,與漢族傳統以右衽為習尚不同。

——黃能馥《中國服飾史》,頁200

袴褶服傳入中原以後,很快得到普及,而且人們又根據南北方不同的服飾習慣,逐漸對袴褶服做了折中改造。從存世的壁畫、畫像石、畫像磚以及出土的陶俑來看,南北朝時期的袴褶已經不再是北方與西北方民族那種左衽、小袖子、瘦袴腿的樣式了,絕大多數是右衽,並且以大袖為主。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袴褶服是五顏六色,樣樣都有的……在南朝的後期,袴褶服已開始有了大致的定色,以區別於朝官和外官。

到了唐朝,隨著袴褶服納入朝服,朝廷對袴褶的質地和顏色都有了十分嚴格的規定。《新唐書》卷二四《車服志》規定:皇帝、皇太子、三品以上官員穿紫色袴褶。五品以上穿緋色,七品以上穿綠色,九品以上穿碧色。

——周曉薇、王菁〈三至九世紀流行的袴褶服與南北文化的融合〉《浙江社會科學》,2011-1

袴褶服似有最終取代朝服、公服的趨勢,但由於它既非傳統冠服,又不如常服方便,所以不能逃脫逐漸消亡的命運。唐代宗朝,“(歸)崇敬以百官朔望朝服袴褶非古,上疏云,‘按三代典禮,兩漢史籍,並無袴褶之制,亦未詳所起之由。隋代以來,始有服者。事不師古,伏請停罷。’從之”。至此,作為文官朝服、公服的袴褶服在實際生活中已沒有多大位置,然而,武官仍以其為公事、陪立大仗之禮服,同時,魏晉以來貼身短袖的袴褶軍服,則一直在唐代武人中廣泛流行。

——李怡〈唐代官員袴褶服源流詳考〉《服飾導刊》2016年01期

7、宋清明上河图中,送餐小哥穿的是什么?

梅雪無名:

個人一開始覺得是裲襠,後來是覺得抱腹或是抱肚也是可能的

8、裲裆有出土文物或者壁画陶俑吗?

梅雪無名:

花海毕家滩有裲襠文物,壁画陶俑不少,懒得开电脑,打开两晋潮流看看吧

9、宋褙子上身之后下摆上弧是不是也是版型问题?

梅雪無名:

没有问题只是现代人不喜欢

10、大袖衫和披风有什么区别 除了霞批兜

梅雪無名:

一个礼服一个便服,版型也不一样,特别是明制的

天凌:

來個披風和大衫的對比圖吧

連數據都帶上了,在衣長、前後襟差異、通袖長、下襬錐度這些地方都可以看到明顯的差異(當然還有背後的三角兜

11、汉服的下裙长一定要至脚踝吗?有没有中长的款式?

梅雪無名:

沒有規定,中長的文物比較多,請記得古人露小腳的

龙套生活:

嘉靖时期的马面裙,建议看去年太康县被盗挖的一具明代女尸,出土的时候裙长很明显的只是覆盖住整个小腿肚。中长马面,个人觉得这样叫真是超级怪异

12、立领下绑带的衫子存在吗?存在的话是什么袖型呢?立领衫子长度都是及膝的吗?

天凌:

1.存在(武進王洛家族墓、馮記鹽池圈明墓都有這樣的長衫,圖繪裡也有不少形象)

2.第一件是收袂大袖(袖寬64的大琵琶袖),第二件文物的袖子並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依據袖根和相近時間的圖繪推斷,可能是直袖的。

3.沒這回事,豎領只是領型,和衣長沒有絕對關係。文物來說六十幾到125+的衣長都出現過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