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汉服文化已走过10余载,据不完全统计,10余年来,汉服QQ群、汉服社等各类由私人组织或主办的有影响力的汉服传统文化社团或机构达到10余个,大的有成员400多人,小的仅有二三十人。总参与人数也由最初的10余人,逐步演变为上千人。

10年间,汉服爱好者们的日常活动,也由最初的穿着汉服逛街、爱好者小聚,逐步演变为端午祭、祭月礼、成人礼、观茶悟道等传统文化项目。到现在,又多了文化演出、公益性质的义演宣传等创新形式和内容。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众多汉服爱好者也由单纯地喜欢汉服,转身成了汉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承者。

汉服仿古礼 重现上巳节

“暮春吉日,上巳良辰。拔除病晦,修洁净身。”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国传统节日上巳节。这一天,一群汉服爱好者身着汉服,齐聚婺州公园,举办了一场面向市民的汉文化宣传演出,吸引了不少家长、孩子和有共同爱好的年轻人前来观看。这群汉服爱好者用自己的表演,展示了汉文化的内蕴,让更多市民了解到古代文化优秀的一面。

浙中兴汉文化群组织者“鱼调调”介绍,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早在春秋时期,上巳节便已流行,主要活动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这才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

“我们举办这个活动,就是想让市民感受到汉文化和上巳节的氛围。”“鱼调调”介绍,古人消灾祈福仪式经过不断的发展改变,又逐渐演变成现代人雅聚的经典范式,使得原本古老的巫觋祭礼有了新的更丰富的人文寓意。为了这次表演,她和同袍们早早就准备了这批汉服。“我们希望借着上巳节的活动能让传统节日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重新找回“祓除畔浴”的生活态度和“桃花依旧笑春风”的闲适洒脱。”

穿着汉服去旅行

有一个姑娘,上襦搭牛仔裤,脚穿帆布鞋,如果你在青旅看到她,不用惊讶,她是一枚汉服同袍———郑玉之,她是个喜欢穿着汉服去旅行的姑娘。

“曲裾、直裾、齐胸襦裙、齐腰襦裙、褙子、半臂、袄裙、比甲、马面裙……”说起汉服的款式,玉之头头是道。如何结缘汉服?她说,“是偶然,也是缘分。”

6年前的一个下午,玉之在浏览网页时不经意间看见一个汉服复兴运动的链接,“好美啊!”她情不自禁地点击进去,飘逸利落的汉服一下子击中了她的心扉,“这绝对是世界上最美的衣服!我要把它告诉更多人。”和现在的很多跟风少女不同,玉之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国学、茶艺、香道、汉舞、古琴,略知一二。她觉得汉服不应该是穿着好看买回来拍拍照片而已,“不可否认,正是因为汉服的颜值才让那么多人开始关注起了汉服,我更加关注汉服的内涵。”从此,她对汉服的喜爱一发不可收拾。线上,她几乎搜遍了汉服的网站、贴吧、论坛;线下,她忙着在厚厚的历史书籍里寻找汉服的蛛丝马迹。

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生日的节日,是汉服圈重要的日子,也是玉之参加的第一个和汉服有关的节日。为了参加当天的活动,半个多月前,玉之就开始准备了。她找到一家评价不错的淘宝店铺定制属于自己的汉服,齐胸襦裙,黑底红色印花上襦配红黑间色下裙,香云纱质地。玉之说,“汉服是纯手工制作的,一针一线下来,工期很长,但只要做得精细,等多久都不是问题。”活动开始的前一天,她收到这套私人定制,心情却出奇地平静,为什么呢?她解释说,“汉服是我们的民族服饰,和普通服饰一样,是日常都可以穿的衣服。”

热衷于DIY的玉之决定自己做一套独一无二的唐风发饰搭配这套齐胸上襦。想着容易,做起来可不简单。她说,“我把想好的样式画在纸上,搜遍淘宝,终于买齐了材料。一下晚自习,火速蹿到寝室,打开台灯,一做就是两三个小时。之后还要修改、拼接,反反复复好几次。”一套汉服一套首饰,几年下来,郑玉之的手作配饰存满了一整个木质首饰盒,衣橱里的汉服,算算也有七八套。

就像玉之一开始说的,她想把汉服的美传递给更多人。大一开学那会儿,刚军训完,玉之就张罗起了汉服讲座,她说,“当时也是被逼无奈,向学院申请办了汉服协会,总得搞点活动出来。”既然决定了,玉之不敢马虎,“汉服的美由内而外,我关注每个小细节,展示环节模特的妆容、发型,要根据她们自身的气质和汉服的特点设计。”那段时间,她忙里忙外,联系指导老师、邀请嘉宾、筹集汉服、编排舞蹈、设计宣传海报……汉服到位了,但一下子功夫找不到那么多模特,玉之灵光一闪,这不有现成的吗?她把室友拉上舞台,果不其然,反响很好,“原来以为没人来听我的讲座,结束之后还有很多同学要求合影。”她满意地说。

相比起参加各种协会活动,现在的玉之更倾向于竹林七贤式的生活模式,闲暇时约上三五好友品茶赏花,学习研究汉服文化。她把汉服当做一个爱好,无关形式主义和商业化,也不愿意把汉元素视作纯粹的商品。“我现在属于半退圈状态,不想受组织、协会的束缚,自娱自乐,开心就好。”她说。前几天上巳节,玉之和同袍紫菡相约公园,散步、赏花、品茶,良辰美景,不负好春光。玉之激动地说,“你知道吗?最近新出了一套‘敦煌供养人’,简直美哭了!”紫菡吐槽道,“孙俪在《芈月传》里穿的根本不是正统汉服,其实和日本的和服配色很像,她们的头饰也是夸张,根本就是淘宝爆款嘛。”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品一盏雨前龙井,话一方汉服之美,谁说不是人生一大乐事?

玉之还很爱旅行,每次出门,她的背包里少不了几件上襦,她说,因为汉服,结识了许多朋友。去年7月在阳朔西街的青旅,一个姑娘和她一样身着汉服,同袍相见分外欢喜,寒暄几句后互相留下联系方式,时不时在微信上聊天,分享关于汉服的大大小小。她说,“愿有一日我着汉服在身,不会有人侧目而视,不会有人认作韩服。”

小伙是个汉服通

始于衣冠,达于博远,是很多新人同袍(汉服爱好者的互称)听到的第一句话。

在众多汉服爱好者中,徐俊捷算是真正践行了这8个字。每次外出宣传,他都穿上汉服,更多的时间则花在了汉服和汉文化的学习上,成了一个汉服通,真正做到了“达于博远”。

喜欢汉服的徐俊捷,给自己取了个雅号婺州布衣。其实他大学学的专业是汽车工程,和汉服一点儿也不搭边,那是怎么结缘汉服的呢?他笑说,“2008年在网上看到奥运会礼仪服饰征集,有一个汉服稿件挺感兴趣的就点进去了。然后一直默默关注,2011年大学毕业,空闲时间多了,身边有汉服协会的同袍,我就加入了。”徐俊捷最初是抱着猎奇的心态加入金华汉服协会的,他说:“以前只见过少数民族的服饰,汉族的实在是没听说过,第一次知道,感觉很新奇。”慢慢地,文字整理做久了,对汉服的了解也深了,衣服好不好看是外在的,衣服背后的东西———文化,更吸引他的注意力。

2014年和图书馆合作开展的汉服讲座,令徐俊捷印象深刻。“那次活动准备了将近一个月,讲义修改了四五稿才放心拿出来。”下班一回到家,徐俊捷顾不上喘口气,打开电脑,一边端着碗,一边查资料、做笔记,《中国传统服饰图鉴》、《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现代汉服裁剪参照图集》……能搜索到的资料他几乎看遍了,忙到12点多是常有的事。“对我来说也是一次突击学习的机会,通过大量查资料,我对汉服的了解也更为系统和全面了。”

因为懂得多,徐俊捷成了浙中兴汉文化社(筹)的理事,由他负责文字整理工作。浙中兴汉文化社(筹)成立于2008年,是金华地区目前最大的汉文化传播推广公益性民间团体,长期致力于汉民族传统文化、礼仪以及服饰的推广工作。平时浙中兴汉文化社(筹)要组织什么活动,都由他先收集资料,拟定活动流程。

今年4月9日是一年一度的三月三上巳节,徐俊捷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开始准备这一天的活动了。他说,上巳节是按大型活动的标准准备的,在全金华地区进行召集,一个半月前就在贴吧、微博、微信公众号和QQ群公布的召集令。同时与各个社团的负责人进行联系,招募工作人员。因为不是注册社团,工作人员都是自愿服务的,要涉及到调休,会有点麻烦。另外,活动借用的公园场地要向园林报备,如果不拉横幅、不打广告是可以自由活动的。一切准备就绪,还得看天气,好在天公作美,9日上午风和日丽,60多名同袍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婺州公园斗牛广场参加活动,围观的人群一拨接着一拨。在大家关注的目光中,汉服爱好者依次入场祓禊。

当天的活动很成功,徐俊捷的工作却还没有完成,回去后他还要做一份活动总结。晚上11点,他在键盘上敲下:“这次上巳节活动,秩序有待加强,在活动之前要向参与活动的各位同袍交待相关礼节,强调礼貌问题,无论参与仪式或者观礼者在现场都要保持有序,在仪式过程中不大声喧哗,保持场面秩序,给人以良好的形象……”徐俊捷说,活动办了3、4年,现在基本上已经轻车熟路了,活动流程、道具都有备案,操作起来很方便,办活动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