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垂衣裳(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基本特点:交领、右衽、系带

基本形制:衣裳、深衣、袍衫、襦裙、襦袴

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结构上,汉服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带、系。 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汉服和礼仪:汉服是华夏礼仪的必要组成部分。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同时更是华夏礼仪的一部分。

汉服的风格与特色:汉族服饰的风格是怎样的呢?用几个来形容的话就是:庄重、大气、飘逸、灵动。如果我们把汉族同欧洲民族相比的话,我们会发觉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明显的不同。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1)历史性

剃发易服的暴力强制已经消失,汉服趋向于复兴。

(2)传承性

传承性即汉服历史具有传承性。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汉服历史的发展一直遵循着代代相传,世世相袭的特点,这体现了汉服历史发展的传承性。

(3)多样性与同一性

多样性与同一性是指汉服款式的多样性与汉服型制(或样式)的同一性。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事物,汉服从来就不是一种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丰富多彩的款式体现了作为一种悠久的民族服饰应有的多样性。虽然汉服历来款式丰富,但汉服的基本形制(或样式)“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的特点却是千古未变的,这就是汉服的同一性。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汉服的一大特色。

(4)完备性

完备性是指汉服自身内部体系的完备性。经过千年的发展,汉服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服饰了,它不但内部种类丰富,工艺考究,而且汉服的配饰也非常繁多而丰富。

(5)相融性

相融性是指汉服与传统文化的相融性,汉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视为正宗传统文化的象征了,而且汉服本身就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汉服与传统文化是和谐的一家。

汉服劫难

满清入关之后,正式颁布剃发令的时间为顺治二年农历六月十五日,换算为公历则为公历1645年7月8日,也就是1645年的7月8日,满清撕下了不强迫剃发的假面具,彻底强硬的执行起剃发令来,至此展开了江阴等其他各地人民反剃发的斗争,至惨至烈,难以笔尽。死亡人数无法统计。满清使汉族人的服装面貌产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将延续了三千年的汉民族冠冕衣裳送进了坟墓。顺治二年,清军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从此下令在全国推行剃头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命令,从公文所到之日起,在10天内要将全体男子统统剃去头发,改梳发辫,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与此配合的是强行更改汉人衣裳式样。当时由于穿汉人衣裳而被捕杀的人不计其数。汉族对清政府的命令极力抵制,反抗活动此起彼伏。

按常理,穿什么服饰,留什么发型和统治并无多大关系,但满洲人入关并建立清后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汉人不能接受异族统治是因汉人鄙视野蛮,接受野蛮的统治对汉人来讲是种侮辱。汉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有灿烂的文化,相比异族,汉人有一种强烈的文化优越感,相比之下,满洲人文化实在肤浅,实在自愧不如。这种民族自卑感一方面促使满洲贵族拼命学习汉文化,另一方面又使满洲贵族深恐汉人看不起他们,因此要想统治汉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使汉人习异族风俗,以人格侮辱的方式使汉族精神萎缩,使汉人丧失自尊、自信,打掉汉人骨子里的民族优越感。

清建立后全国因服饰,发式而被杀的汉人不下几百万,当时在中国的一位西方传教士看到这些情景写到:“全世界像汉族这样因服饰,发式而遭屠杀的民族绝无仅有。”

怎样看待“胡服骑射”与“剃发易服”?

汉族应当接受外族先进的东西——但是在保留汉族的基本典章的前提下。所谓“中道”是也!——拒绝,那是故步自封;但失掉自己,那是背弃祖先!胡服,包括唐的胡服,都是在保留汉家传统衣冠的前提下,进行的。

胡式服装,只是作为方便劳作的职业服装,和某个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流行风尚。而作为国家典礼的祭祀、朝见、礼宾——则一律是使用标准的传统汉服。汉服一直是庄重、礼仪制度的代表;胡服,只是时尚、实用主义的流行。

胡服骑射——是指华服体系中的官方制服改革,主要是指军服改进的例子。也是汉族人灵活运用、包容外来有用文化的典型;

剃发易服——是愚昧、野蛮的统治者造成的文化灾难,是中华文明史上的污垢,也是汉族人的奇耻大辱,被奴役的标志。 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满洲人为核心建立了半殖民地,半奴隶制国家。满清为了巩固其统治,还组织群臣学习《金世宗本纪》,告诫群臣不要学习汉人习俗,从北魏至辽金元“凡改汉衣冠者,无一不再世而亡……凡一朝所用原各自有法程,所谓礼不忘其本也。自北魏始有易服之说,至辽金元诸君浮慕好名”。一旦从习汉俗,就好像把左手交给了他人,“待他人割肉而后食”。为打击、奴化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士人)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满洲人的统治地位。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在满清统治者进行的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下,汉服逐渐消亡.

汉服运动

汉服运动是汉服复兴运动的简称,属于华夏文化复兴运动中的一部分,是通过汉服同袍复兴传统服饰的方式进而推广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方法。汉服运动在近代就有过,但更多的是本世纪初在中国国力上升,一部分国人大国意识觉醒的背景下,以知识分子、青少年族群为主体,以汉服回归为出发点,以复兴华夏文化为终极目标的一场文化复兴运动。汉服运动是汉民族热爱传统文化的表现,具有科学性、进步性,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并非异想天开或作样子。

汉服复兴运动就汉服来说不仅仅是恢复原来汉服的样式,更要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最终使汉服生活化、日常化。

观点:华夏复兴,衣礼偕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

汉服运动目的和具体实践

汉服运动目的包括:

(1)以汉服为契机,引导人们重新审视汉文化,单纯复兴相应的审美观和思维观

(2)以此为契机,辨析中国历史轨迹的发展,重点探讨满清等外来民族历史的影响乃至危害

(3)以此历史分析为基础,辨析中国传统哲学科技思想发展的流变和优劣

(4)增强民族自尊自决的信心,增强凝聚力。

(5)端正社会心理,修正教育理念,树立社会求真知、求正义的信仰

(6)为中国的创造力成长做出铺垫

(7)为使中国步入世界文明发展的正轨做出铺垫

(8)为了世界文明的跨越发展贡献力量

具体实践:

1、 考证服制、推广汉服 (在传承的原则上顺应时代改进)

2、 恢复传统节日 (充实传统节日,不再让节日只是吃、喝,发扬节日应有精神内涵))

3、 恢复传统礼仪 (不提倡繁文缛节,但恢复必要的礼节)

4、 祭祀先烈 (缅怀先人,正视历史,以史为鉴)

5、 推广传统学说 (诸子百家,和谐发展,不贬不抑)

6、 传统乐器的传教(非功利,旨在修身养性)

几种礼服、常服、便服(劳作用)

(一)襦裙(特点:常服、礼服皆有,裙衣分体,可搭系带,不可搭腰带)

1高腰襦裙基本特点:高腰

2交领襦裙基本特点:上衣交领
3对襟襦裙基本特点:上衣对襟
4袄制襦裙(袄裙)基本特点:上衣交领、琵琶袖
5 半臂襦裙基本特点:上衣半臂

(二)深衣(深衣特点:裙衣一体,可搭腰带、系带)

1直裾深衣

2曲裾深衣
3直裰深衣
4圆领袍衫

(三)外搭

1斗篷

2半臂
3比甲
4褙子

特别要指出的是,汉服不仅仅是宽袍大袖,而是除礼服外,袖子可根据需要宽窄。而且汉服中有一款是专门用于从事体力劳动的服装——裋褐,请看图

当然,物以载德,汉服在继承和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