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注重礼教,太祖赵匡胤时博士聂重义献上《三礼图》,依照周制制定服式,各自按照身份来穿着,不可逾越。于是文武百官连同他们的妻女的衣冠皆有定制了。历代皇帝为了表示节俭,还不断直接下令禁止各阶层女子们穿上奇装异服,戴用价值高昂的首饰。但是宋代女性还是以爱美之心不断创制新的发型、首饰,虽不如唐代华丽眩目,也缤纷多姿。
宋代女子很重视笄礼,把少女的发型改为发髻,作为成人标志。朱熹修订《朱子家礼》里边就记载着女子行笄礼,《宋史》也记载了公主的笄礼。行礼之时,亲戚们纷纷来庆祝,赠送礼品。
宋人也很重视婚礼,程序和今天一些地区的习俗差不多,先给新娘梳妆打扮,然后把新娘迎接到新郎家,夫妻拜祖宗,拜父母,对拜,撒帐(抛撒糖果),饮合卺酒,还少不了结发,叫做合髻。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富贵之家给女家的聘礼要有三金,就是金钗、金镯、金帔坠,还有“珠翠特髻,珠翠团冠,四时冠花珠翠排环”等。男家先三日还要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等。催妆花髻或就是唐代的义髻,上饰花钗。销金盖头就是今天所说的红盖头,销金是指贴金或织金的花饰。到了成亲时新娘要戴上盖头到男家拜堂,再由新郎挑下盖头,露出芳容。
贵妇发型发饰尤其受到重视。宋代皇后头上要佩戴龙凤花钗冠,并以细小珍珠嵌出云龙、仙人等纹样和珠花,左右各两扇博鬓,一片珠光闪耀。宋代仁宗皇后像就是戴着这种凤冠。宋徽宗皇后像,戴的凤冠是左右三博鬓,冠上饰满人面鸟身的飞天和大朵珠花,一只贴翠飞龙从龙口垂下累累珠滴,冠口沿处彩画仙人。
发髻或用布帛包裹,叫做包髻,要把布帛扎结成各种花状,既大方又不失美妙。如《东京梦华录》记载媒人有戴巾黄包髻的。晋祠侍女中有用橙黄色或蓝色、红色布帛的包髻,在包髻前缀以金宝花钿。如一位年轻的侍女,头上用红帛包裹的包髻就似一只蝴蝶展开双翅,正中还插着花钿。
有一种盘福龙髻,又叫便眼觉,是北宋崇宁年间流行的,髻式作大而扁状,对睡觉不妨碍,大致就是卧髻之类。佚名《女孝经图》中有的仕女就梳此式,插小白角梳。
女子们都喜欢高髻,样式很多。如朝天髻,山西太原晋祠中四十多尊宋代雕塑侍女像中就有这种发型。女子把头发堆到头顶,梳成两圆柱,微倾向前,用金勒约束,再缀以花钿。
双蟠髻,也叫做龙蕊髻,有些像压扁的鬟髻,扎以彩缯。苏轼有“绀绾双蟠髻”之句。《宋人半闲秋兴图》有这种髻,上加花钿、珠饰。这种发髻,就像是龙蟠凤翥一般,自有豪逸之态。
流苏髻,相传是一位叫轻云的长发美女创造的。《谢氏诗源》记载:“轻云鬓发甚长,每熟透,立于榻上,犹拂地。已绾髻,左右余发各粗一指,结束作同心带,垂于两肩,以珠翠饰之,谓之流苏髻。”这位女郎的头发是多么茂盛,站在床上梳头,长发还要拂在地上。她绾成发髻后,还要在两肩各垂下一缕发绺,飘飘荡荡,然后各打一个同心结,再加珠宝首饰来装饰,以寄托女孩儿家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同心结本是使用丝帛彩带制作,现在是用自己的情丝来绾结,意蕴更深了。粗心的男儿能理解这其中的情愫吗?
陆游《入蜀记》记载南宋之时,四川的未嫁女子梳同心髻,高可达二尺,插以银钗六只,后插牙梳等。这是寄托美好心愿的发髻,是情窦初开的少女所梳,但盼日后能和爱人永结同心。晏几道《采桑子》词说:“双螺未学同心绾,已占歌名。”写的是一位少女,尚还绾结者双螺髻,还不曾知道绾同心髻,内心世界十分纯朴。一旦把螺髻改梳成同心髻,心中就有了别样的心事。
宋代晁补之有一首词《下水船》:“上客骊驹系。惊唤银屏睡起。困倚妆台,盈盈正解罗髻。凤钗坠,缭绕金盘玉指,巫山一段云委。半窥镜,向我横秋水。斜颔花枝交镜里,淡拂铅华,匆匆自整罗绮。敛眉翠,虽有愔愔密意,空作江边解佩。”描写他去拜访一位女子,那银屏内尚在酣睡的女子惊醒过来,依靠在妆台上,匆匆解开罗髻,用手指缠绕梳理那如云的鬓发。镜子里脉脉流动眼波,坠落的凤钗和芬芳花枝赶紧插上,淡淡的铅粉染上脸颊,罗衣、翠眉,都收拾美妙。可是到头来,密意无限,却无从表达……
鸾髻,是形似鸾凤的发髻,或者是在发髻上装饰着鸾凤钗,也可以叫做鸾髻。《宣和遗事》记载宋代名女李师师的清雅美丽,就说:“亸眉鸾髻垂云碧,眼入明眸秋水溢。”她的一直垂到肩上的鸾髻,如乌云一般浓碧,和桃花脸、玉肌肤互相映衬。
芭蕉髻,周锡宝先生认为是椭圆形髻,四周为绿翠。宋人《瑶台步月图》中一位女子所梳似是此髻,属于垂髻类。
鬟髻在两宋很受欢迎。黄庭坚诗句说:“晓镜新梳十二鬟”。白沙宋墓中有一种高髻配单鬟,似是从唐代圆环椎髻演变来的。少女们多梳双鬟、三鬟髻,《林下月明图》中有一位女子就是梳三鬟髻。
多鬟的发髻因为多是仙子玉女所梳,也叫做仙人髻。传为李公麟绘的《维摩诘演教图》立轴,维摩诘的身边就站立着一位梳双鬟髻的侍女,鬟中有梁支撑,簪着一枚衔珠滴的凤钗,还有花钿等,分外华贵。
《齐东野语》中记有懒梳髻,是一种把黑发分成数绺挽好、倾侧在一边的发髻,明代叫做懒梳头。
双丫、三丫髻也还可见。女童多梳双丫或三丫髻,用一条垂着珍珠的头须(头绳)勒着。如南宋苏汉臣的《冬日戏婴图》中的一个女孩梳的就是三丫髻,插三只短金钗,系红罗头须,上垂珠串。
宋代堕马髻仍十分流行,如侯寘《菩萨蛮》词说:“绿窗初睡去起,堕马慵梳髻。斜插紫鸾钗,香从鬓底来。”与唐代相比又有所变化,如《宫乐图》中的女子所梳,就是挽一个高髻,然后垂向一边,在加上小梳和珠饰,显得慵懒可爱。
《枫窗小牍》记载北宋末年的发髻和额饰,如崇宁年间流行大髻方额,宣政年间又尚急扎垂肩,然后是云尖巧额(把额发盘成云朵状,横在眉头上;另一种解释是把额发修剪出尖,尖正对着眉心),鬓撑金凤。
急扎垂肩的发型,在河南禹县白沙镇一号宋墓壁画上就能看见,女主人和几名侍女所梳都是同样的小垂髻,下垂至肩,用帛带约束。有的还加上一个发鬟,再戴上团冠。
宋代首饰多用锤鍱、线刻等手法,如凤钗就用一枝金片镂刻成形,再捶打出凹凸,细刻毛羽。在陕西临潼的金代窖藏曾出土一件金凤钗,翅翎飞扬,连着细细的钗脚。
宋代妇女的发饰也是钗、簪、梳篦等,扬之水《宋元金银首饰的样式和工艺》考证,当时仅钗就有多种:折股钗是把金银条或片盘旋扭结后对折为两股;竹节钗是制作如竹节之状;花头钗是把两片银片锤出花样,卷作喇叭筒对接起来,再扣上一朵银片垂成的花;螭虎钗实在折股钗中饰以双龙或双螭,钗梁刻作牡丹花;接二连三钗,以一根粗银丝弯作连续的双股花枝,上各顶一朵花。
各种簪钗和梳篦以珍珠宝石、翡翠羽毛为饰,制作为花朵鸾凤的形象,插满头,叫做头面。《东京梦华录》说:“公主出降,又有宫嫔数十,皆真珠钗插,吊朵,玲珑簇罗头面。”还有“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等。《梦粱录》中记载了妇女们有“飞鸾走凤”、“七宝珠翠”、“花朵冠梳”等,都制作精美。宋徽宗《宫词》说:“头上宫花妆翡翠,宝蝉珍蝶势如飞。”宋人《听阮图》中的淑女头上就有戴飞鸾走凤首饰的。
宋代妇女发式多承晚唐五代遗风,亦以高髻为尚。在福州南宋黄升墓中曾出土了高髻的实物,此种高髻大多掺有从他人头上剪下来的头发,加添进自己的髻发中。甚至直接用他人剪下的头发编结成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需要时直接戴在头上。其使用方法类似于今日的头套。时为“特髻冠子”或“假髻”。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可供不同层次的人物,在不同场合选择使用。由于假髻使用范围的日益广泛和普及,因此在一些大都市,已经设有专门生产和销售假髻的铺子。
除此之外,宋代发式仍可谓丰富多彩,无奇不有,亦颇具特性。
朝天髻:是富有时代性的一种高髻。《宋史.五行志.木》:“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在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代彩塑中可以见到此种发髻的典型式样。其做法:先梳发至顶,再编结成二个对称的圆柱形发髻,并伸向前额。另还须在髻下垫以簪钗等物,方使发髻前部高高翘起,然后再在髻上镶饰各式花饰、珠宝,整个发式造型浑然一体,别具一格。
包髻:在山西太原晋祠彩塑中,我们还能见到一种别具时代特色的发式——包髻。《东京梦华录》载,中等说媒人者戴冠子,黄包髻。它的制法是在发式造型已经定型以后,再将绢、帛一类的布巾加以包裹。此种发式的特征在于绢帛布巾的包裹技巧上,将其包成各式花形,或做成一朵浮云等物状,装饰于发髻造型之上,并饰以鲜花、珠宝等装饰物,最终形成一种简洁朴实,又不失为精美大方的新颖发式。
双蟠髻不:又名“龙蕊髻”。髻心特大,有双根扎以彩色之缯。宋代得此髻名,苏轼词有“绀绾双蟠髻”句。我们在宋人所绘《半闲秋兴图》中可以见到双蟠髻。
三髻丫:将髻发分成三髻至头顶,或梳理三鬟亦可。范石湖歌:“白头老媪0.篸红花,黑头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