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款式

玄端

玄端为先秦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是华夏礼服“衣裳制度的体现。后深衣流行后玄端逐渐废止,后来明代恢复古玄端制而造“忠靖服”。 玄端服为上衣下裳制,玄衣用布十五升,每片布长二尺二寸,因为古代的布幅窄,只有二尺二寸,所以每幅布都是正方形,端直方正,故称端。又因玄端服无章彩纹饰,也暗合了正直端方的内涵,所以这种服制称为“玄端”。所谓衣裳之制,玄端主之。可以临祭,可以燕居,上自天子,下及士夫。

曲裾

曲裾夏衣冠体系中深衣的一种。深衣根据衣裾绕襟与否可分为直裾和曲裾。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男女均可穿着。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曲裾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大袖、琵琶袖、垂胡袖之分,袖口大多镶边。

直裾

古代男女皆可穿的一种服装。衣冠体系中的一种大身裁剪方式,特点是正直端方的方形衣身。上衣四片,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下裳十二片,代表十二个月。大袖,意喻着海纳百川

直缀,又作直裰。系僧侣之法衣一种,即将偏衫与裙子合缀而成之僧服。我国唐代中世以来,即盛行于禅宗。日本法衣最早之形式即为直缀。唐代将偏衫与裙子上下连缀,而称之为直缀。

襦裙

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是古代汉民族的日常衣着之一。襦裙是是我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自战国直至明朝,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按领子的式样不同,可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按裙腰的高低,可分为中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齐胸襦裙。

褙子

褙子是从襦群中“上襦”演变而来,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长度到膝盖以下,袖子宽大,两侧开衩到腋下,直领。褙子在初期主要用于女性的礼服,与襦裙相配。后来也出现在常服体系中。

半臂

半臂是明朝出现的汉服新款式,其实就是半袖或者无袖的襦和褙子。直领,胸部有带子相系,男女通穿。中国隋唐时期妇女服装。又称半袖,一种半袖上衣。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多穿在衫襦之外。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唐代传至民间,历久不衰。

袄裙

袄裙约起源于明初,为交领,至腋下束带,上衣较长,在下裳外,不用腰带束之,两边开衩,有中缝,配以百褶裙或马面褶裙。

圆领衫

隋唐才开始盛行,成为官式常服。这种服装延续了唐,五代,宋,明,并对日本,高丽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裹幞头、穿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饰。

短打

又名裋褐。原意为粗布短衣,引申为上衣下裤的百姓服饰。作为百姓方便活动、居家休闲、劳动服装或武术军服(作训服)穿着,但不宜在礼仪场合穿着。短打属于干净利落的休闲服装。

礼仪

立容(男女通用):

身体肃立,双脚微分,袖手或手臂自然下垂放于身体两侧,目视前方,从容优雅

跪容(男女通用)

跪立(一般为跪、正坐起身时的准备姿势):

双膝着地分开与肩同宽,上身(膝以上)直立,足尖立起,袖手或手臂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目视前方

坐容

上身(腰以上)直立,袖手或手臂自然垂放于身体两膝上,目视前方,足背平放于地,臀坐于脚后跟上

长揖

肃立,俯身,拱手(男子左手在外)高举(高过眉心),自上而下移至最低,俯身90度,是谓“长揖至地”。

时揖,又名拱手

同辈人日常见面,辞别时,均可行时揖之礼。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外(女子相反),手心向下,俯身推手时,双手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30度,然后缓缓起身,恢复立容。

抱拳

抱拳源自古代军礼,现多用于武术比赛或武术表演场合。抱拳礼的具体涵义是:①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②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③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④左手抱右拳是“承让”,而右手抱左拳则通表示“随时领教”。

女子常礼

女子对互相熟悉的同辈,日常见面时,可用简单的常礼,右手压左手,放在胸腹之间,互相打招呼时,微微屈膝,同时微低头。

女子万福礼:女子对长辈,或者表示尊敬时,通常行柔美的万福礼,右手压左手搭在左腰边,右脚后支,微微屈膝,口说礼节性用语,同时微低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