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先生在《北京的茶食》中也説:“我們于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這就是——“中國式雅致生活”。

当代中国式生活之“嗅”——

The fragrance of incense 余香犹未尽

每一天,不同时间被不同的香味包围,醒来有咖啡香,雨后是泥土芬芳,回家路上飘着饭菜味道;在不同的地点,人们也会凭借对香味的印象去判断一个人或形成一段记忆。香味是生活的一部分。也许现代人已习惯于香水和精油,却不再试着点一支香,看烟袅袅,忘却时间。

全新的命题

香有不同的形式、特质及个性。一种香就像一个人,都是独特而不可取代的。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又可飘渺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事中闲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点香,霭馥撩人,这样的场景早已不只是庙宇里的画面。在上海田子坊的“香云”里,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这是一家店,也是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

铺子里呈现的都是天然纯正的香品,并以治疗性的药香为主。同时,小店与民间手作人及设计师合作,制作各类香道具,如香台、香炉、香包等。辛欣老师对于香的感受,从喜爱渐渐到依赖。铺子的风格显示出对于对民间作坊的偏爱,引入了康巴老师傅的藏香,尼泊尔、老挝古老而纯粹的香料。其中一款月亮香袋,样式质朴简洁。据介绍,该香袋中装有根据香道古配方制作的100% 纯天然植物香料,香味天然甜美,有舒缓功效。有别于人造香料的天然材料,此系列香袋健康环保且味道持久。此外,每一个小香薰包,都由台湾民间的妈妈姐姐们一针一线缝制,纯手工制作,产量有限。平日里主妇们住在乡间,为维持生计需要打工,又要照顾孩子,香云用合理的价格买香包,让她们在家里就能赚到温饱的钱。现在在台湾的制香工厂规模也很小,在山间,一位岁数很大的资深老师傅在照料着。

此外,与设计师合作,让香道从外在形式上吸引更多年轻人。台湾设计品牌i.c.ology喜从生活经验提取灵感,推崇实用本质出发的生活美学,期待每件的手工成品,能轻易与使用者产生互动与对话。i.c.ology 与香云合作的香盒,采用老木拼贴,原汁原味还原老物风骨的同时,让香进入更多人视线。这些香道工具的外形精巧而轻盈,它并不只是简单的工作道具,背后蕴含着设计师对于生活节奏的把握。

隔火熏香法

捣香灰:捣松香灰,从中间以画圆圈的方式顺时针开一个炭孔。

打香山:右手押灰,左手执炉逆时针转动,将灰押成30度的山的形状。

烧炭:用香箸夹起一块香炭,放置在酒精炉上。360 度全方位让炭燃烧,点燃之后放置直到没有炭的余味。将炭夹入炭孔中。

压香筋:取香箸一支,顺着山形压出小筋。以曲水纹由左上弯曲至右下理平香灰,便于空气进入其中,助于炭的燃烧。

开山口:用香箸在香山中间的位置垂直插入,直到炭火的位置。

架薄云:用云母夹夹起云母片,放在山口上,中间稍压一下云母片使之固定。

置香:拿起香匙,取适量香料,放香的种类可以分为线香、盘香、塔香和香粉,外型上一目了然。 在云母片上,将香盒香匙放回原位。

香道工具

从左至右:火箸、灰押、炭针、羽扫、云母夹、香匙、香铲、香筷、香掃。

香篆

压香末为篆纹,循序燃点,篆纹吉祥,香云缭绕,有祝愿祈福之意。古人也用作计时,南宋时杭州城曾盛行香篆。

隔火熏香的品香步骤

执炉:左手拇指扣住炉的上沿,四指拖住香炉底座,右手呈虎口状。

闻香:品香时肩膀放松,双肩抬起,执炉于鼻前,右手呈虎口状,轻呼,闻香。

呼气:呼气不宜正对香炉,头微朝右下吐气。

香元:闻香有三品,一曰初品,去除杂质,二曰鼻观;三曰回味,肯定意蕴。

木生火,香生云

所谓香道,就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并在略带表演性的程序中,坚守令人愉悦和规矩的秩序,使人在那种久违的仪式感中追慕前贤,感悟今天,享受友情,珍爱生命,与大自然融于美妙无比的寂静之中。香,不仅芳香养鼻、颐养身心,还可祛秽疗疾、养神养生。

闻香有很多方法,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为简单的就是,把香才碾磨成粉后,通过添加粘粉制作成成品香,例如常见的线香、盘香、还有少见的锥香,其次就是打香拓,熏燃香篆。何为香篆?其实就是一个模具,以香灰打底,在香灰之上放好模

具,把香材粉末倒入模具之上,最后去除模具,形成一个篆字,然后直接点燃后熏香。最为复杂也是香道核心的就是熏香了,以碳隔香灰,把香材中的精油依靠热量熏出,这种方式熏出的味道最为纯正,因为相比于燃香的方式,此种只是把香材中的味道熏出而无因燃烧木料而产生的烟气味,味道更为醇和、也更为纯正,这种熏香方式讲究颇多,当然,现在也有电熏香炉可以选用,省事不少。

基于对香的喜爱,渴望了解更多关于香的背后故事,辛老师在学习的同时也开始教授学生并与之探讨,认识了更多爱香的朋友。优质的香品可以在生活上很好的帮助现代人达到平衡身心、舒缓压力、净化及改善环境的效果。芬芳的香气,浸漫人的意识底层,唤醒过往的生命经验,当阵阵清香幽浮地飘荡在空气之中,带领人们一步步迈向属灵之地,一点点开发内心的良田。在清爽芬芳的氛围中,尘世的纷忧,纠葛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身心的清逸持稳。

当代中国式生活之“触”——

Touch of the folding fans 折扇风千缕

中国人最早开始使用扇子,从不缺与之相关的故事,诸葛孔明标志性的羽扇、古画人们手中的纨扇,当然也有收放自如便于携带的折扇。提到折扇这样人见人爱的怀袖雅物,可谓动静皆宜。动时,在说书先生的桌上卷起风云波澜壮阔;静时,亦可装裱一番展示出书画诗词的隽永得体。一如丰子恺先生所言 “扇子在中国是特别发达的一种书画形式”。

王健

制扇大师,出生于上世纪60 年代,曾师从老艺人徐义林、朱水根学习苏扇扇骨、扇面等制作技艺。制扇经验超过30 年,有时一年只做十把折扇。其工作室“听扇居”坐落于姑苏城内桃花坞,致力于制作一流折扇。2005 年成功复制汉唐苏扇引起轰动。

还原隽永

如今,属于文人雅士专属的折扇开始下沉:本应属于文人雅士的字画天地已被小广告取代。年长日久以至于很多人认为那就是折扇本来的面貌, 但还有苏州的折扇艺人依然保存着关于折扇风雅的记忆。在扼腕痛惜许多国粹逐渐冷清的今天,王健先生却仍坚持亲历亲为,还原了古扇技艺。他有时一整个月就只做一把扇子,根据古籍杂抄中零星记录,拼凑出扇的特点,然后用30 多年来的经验反复琢磨,不惜工本地还原,这是一种乐趣。从汉朝的合欢扇、唐宋腰扇,到明早期系列的扇子、泥金系列、三开扇、半扇等,每一款都细致地记录下制作工艺,稍加整理,即成为完整的制扇实用教材。

从材质来看,扇有竹、木、牙、角,甚至金属等等,其中竹自古以来都受文人偏爱,而湘妃竹更可谓上品。古时人们懂得用扇套、囊盒等方式来珍藏扇子,而今折扇廉价量产后也便无人关照其保存的温度湿度问题了。其实,在没有樟木箱这样好的保存条件下,用报纸包好也可以达到透气防蛀的效果。扇子体现了时代变迁,从中可见风土人情。因此,还原已灭失的古扇在制扇人来说,是无比的满足。以泥金扇为例,扇面上的图案全是一针一针戳出来的。历经十几年断断续续的研究复制出来的泥金古扇已无法定价,也难再造,于是概不出售。幸运的是,无价的制扇工艺终于恢复了面貌得以涅槃。

慢工细活

制扇所需要的耐心,恐怕当今人无法想象也难以理解。苏州书画艺术大家吴湖帆先生曾有“非老矾面不用”的癖好,“这老矾面”,王健先生拎起张空白扇面一角说,“得藏八年才成。扇骨也是一样的道理。

普通一把折扇有近两百道工序,因此,花几年时间制成一把扇子,很平常。”比如要制成水磨玉竹折扇,首先要选用水煮后放置八年的玉竹为原料,再用木贼草蘸水后细细打磨,用砂纸打磨虽然方便快捷,但是打磨出来的竹骨缺乏细致温润感,而水磨玉竹折扇之所以为文人雅士喜爱,正是因为打磨出来的竹骨如玉一般温润光泽,符合古人“君子比德如玉”的寓意。制扇时,多道工序是同时进行的,但不同的工序对气候的要求各不相同。磨好竹片后,要把竹片编成一个个的竹蜻蜓在天井中的石凳上晾晒,制扇师抽出一根根竹子细心查看。天气湿热,很多竹子都已经开裂发霉。霉菌爬上斑竹,在竹子表面上撒了一层白点,让斑竹上的花纹显得格外斑驳。“一寸斑竹四两金啊!”看到报废的斑竹不免发出叹息。

“这次还不错,只有一小部分报废,我第一次存料,八年后发现能用的十分之一还不到!”王健先生安慰道,“现在是在做基因筛选,经过整整八年的考验,还幸存下来制成折扇的,存世100 年也没问题!”要做好一把扇子八年前就得开始准备,存世长久的佳品当然值得等待,这也是制扇手艺的一种哲学。

对认真至极的制扇人来说,做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