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衣冠不存,华夏焉在?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和服与韩服的发展受到汉服很大的影响,然而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把汉服误当成和服韩服或者把旗袍误认为汉族传统服饰以致闹出笑话,这不能不说是很悲哀的。
由于汉服种类很多 所以在这只是展示一部分图片 。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通过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舆服志千年不变。汉服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清兵入关之后,正式颁布剃发令的时间为顺治二年农历六月十五日,换算为公历则为公历1645年7月8日,也就是1645年的7月8日,彻底强硬的执行起剃发令来,至此展开了江阴等其他各地人民反剃发的斗争,至惨至烈。
汉族应当接受外族先进的东西——但是在保留汉族的基本典章的前提下。所谓“中道”是也。——拒绝,那是故步自封;但失掉自己,那是背弃祖先。胡服,包括唐的胡服,都是在保留汉家传统衣冠的前提下进行的。
披风
披风是宋代的褙子发展到明朝演变为礼服后的产物
深衣
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又称长衣、麻衣、中衣。为古代诸侯、大夫等士大夫阶层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对襟襦裙
对襟襦裙为襦裙的一类,其上襦为直领,衣襟呈对称状,故称对襟襦裙
高腰襦裙
是对隋唐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女子襦裙装的称呼,在古代,一般女子的襦裙装裙子束的都不是很高,而隋唐五代时期出现的一种裙腰束的非常高的襦裙,一些服装史上多称之为高腰襦裙,根据现在人们对它的考证,一般改称之为齐胸襦裙
交领襦裙(齐腰襦裙)
交领襦裙,为襦裙的一类,其上襦为交领。
交领襦裙在宋代颇为常见。按风格分,可大致分为唐式交领襦裙,宋式交领襦裙、明式交领襦裙等。按穿着对象分,可分为男式交领襦裙、女式交领襦裙。
圆领袍衫
褙子
汉服的一种,对襟,两侧从腋下起不缝合,多罩在其他衣服外面穿着。在宋、明朝时最为盛行。
襕衫
中国汉民族传统服饰之一,始现于唐,兴于宋明,古时多为士人所服。因其于衫下施横襕为裳,故称:“襕衫”。是一种裳下摆接一横襕的男人长衫。多为宋明时期学子所穿着。
祭服
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服。为各类冠服中最庄严的服饰。先人非常重视祭祀,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曲裾
曲裾款式本身的要求。按照《礼记》记载,深衣一大特点是“续衽钩边”,也就是说“这种服式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幅向后交掩的曲裾”(孙机)。出乎意外的是,普通的短曲裾不是在膝前交叉,而是绕到背后,参考洛阳金村出土的银人像。在膝前交叉的那种款式是今天人们的一种创造发明,或者说是受了十二单影响的一种设计。古代深衣之裳计有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通称为衽,接续其衽而钩其旁边者为“曲裾”。
道袍+幅巾
第三绕曲裾
双绕曲裾
直裾
袄裙
早期汉服上衣多称为“襦”,魏晋以后多用“袄”、“衫”,唐以后“襦”字逐渐被“袄”、“衫”替代。漫长的演变,它们的具体意思和细节都会有差别,目前普遍认同的是“袄”为有衬里或夹层的上衣,“衫”为单衣。
短曲裾
汉风婚服(玄色为主)
唐风婚服(红男绿女)
明风婚服
汉服又不是仅仅指汉代的衣服,汉服从汉代开始到唐宋元明一直到现在都是在发展的。本身就是精华,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另外就是汉服在施礼的时候都很好看,很有型,非常庄重,是礼仪之邦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