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繁会图》局部,描绘的是古代都市的繁华景象

如果穿越回古代做生意,你会选择做哪种企业家?

A:当VP(风投),投资客栈(商业地产)、银号(银行)、典当行(短期金融借贷)……简单说,身份是山西钱庄大掌柜。

B:成为电商+物流巨头,到海外去采购奢侈品、奢侈品、奢侈品……嗯,也就是(丝绸之路渠道)总代理。

C:武大郎炊饼品牌联合创始人。

相信没有多少人会选择C,不过就社会地位而言,以上三种生意人的区别不大—反正没地位。

在“士农工商”排序最悬殊的晋朝,街市做小买卖,都要一脚穿白鞋,一脚着黑鞋,戴好头巾,巾上注明姓名以及是卖什么的。江淮富庶一代,做大买卖的盐商,毕其一生家庭成分也就是个“暴发户”。有钱,但不能任性,只能互相攀比谁家的宅院更大,家厨更巧,如此而已。在这种带有歧视的目光下做生意赚钱,原本就是不简单的。更何况,“钱”这件事本身就很复杂。

日本、南美白银“统治”中国

毫不夸张地说,穿越回古代想要做一名成功的生意人,请先放下对商业模式、投资渠道的讨论,得先掌握一种基本技能:认钱。

今人完全不会察觉这是个问题。在各种电视剧中,无论哪个年代的英雄好汉在小店吃酒,总会出现这种场景—

英雄:“小二,结账!”

小二清点桌上的几盘牛肉:“一共五十两纹银。”

英雄掏出亮瞎眼的银元宝:“拿去,不用找了!”

槽点太多,先说“银元宝”。类似银子这样的东西直到宋代才有,但一直不是法定货币;流行起来,还是到明朝才有的事。所以,清宫剧里出现银子姑且有说法,明朝之前的事,比如《西游记》第84回……师徒四人误入赵寡妇的妓院,赵寡妇介绍消费类目时说:“五果五菜的筵席,狮仙斗糖桌面二位一张,请小娘儿来陪唱陪歇,每位该银五钱,连房钱在内”,就难免穿越了。

假如严苛还原场景,到此进行大额消费—注意,是大额消费—付的钱应该是帛绢等织物,单位是丈或者匹。比如今人“唠五块钱的”翻译到唐人能听懂的话,就是“唠一丈红绡的”。白居易写的《卖炭翁》中,衙役付给老翁的炭钱就是用红绡支付。

唐之前,比如东汉,来赵寡妇那里大额消费,花的“钱”体积更大—得好几筐……粮食。想必你也想起历史课本当中的段落了,是的,在明代之前,中国人花钱也分主辅币,大额支付靠粮食、布匹这样的物资,小额支付就是各种铜钱、通宝等,各朝不一。

再说“亮瞎眼”的银元宝

电视剧中的银元宝光滑如肥皂,但如果你穿越回古代做生意会发现:首先,经营茶楼客栈这样的小生意,其实并没有多少机会收到银两,绝大部分买卖用铜钱就够了;其次,就算能收到银两,大部分表面不是黑漆漆的(氧化所致),就是坑坑洼洼的,并没有元宝的样子。简而言之,就是成色不一样。这是因为银两也是各地铸造,像在云南、贵州这样的白银产区,当地流通的银两成色就好一些。到了四川,几乎没有白银开采,当地铸造的银两就会大量混入其他金属。

实际上,中国从明朝开始,主要的白银采购地是日本以及南美洲—中国并不盛产白银,而南美洲和日本的白银储量极大,明朝保持了两个世纪对外贸易顺差,为国家带来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就是白银。

除了黑不溜秋的银两,你还要学会辨认各色铜钱。如果你感觉收到的铜钱大小不一,厚薄也不同,不必过于惊讶,只需要看清楚是否有明确的产地标注,因为铜钱在大多数时候也是各地根据中央政府颁发的样本铸造,有的因为技术不过关,有的纯粹就是故意偷工减料,而有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史籍记载,当铜价偏高的时候,官办铸造铜钱的机构也会陷入巨额亏损。

总之,各地铜钱的大小不一样,很正常。另一些做工还要糙的铜钱,就是私人铸造的了,掺杂甚多,俗称“恶钱”。“恶钱”也不是不能收,具体办法我们下面再说。

穿越回古代想要做一名成功的生意人,请先放下对商业模式、投资渠道的讨论,得先掌握一种基本技能:认钱。

不同货币的势力范围

在某些历史时期,比如南宋,如果你发现收到的钱币是铁做的……那也是合法的。

南宋政府在两淮等地,确实单独发行过铁钱,不仅发行铁钱,而且17次下诏收兑两淮地区的铜钱。很明显,就是不想铜钱在这一地区流通。为了让民间顺应圣意,官方铸造这批铁钱的时候,“文字深峻,轮廓整齐”,“文字抒发既有楷书,也有篆书或隶书”,反正在包装上下了很大功夫。

有一种分析认为,在铸铁钱这件事上南宋政府煞费苦心,正是取悦于民的一种做法—因为国家正在打仗,两淮地区位于与金的交界处,官方害怕敌人通过市场收兑走铜钱造成南宋经济空虚;另一方面—刚才也说了,国家在打仗,财力自然紧张,封建社会到民国,改革币制实际上就是把民间财富合法地转移到国库里:铜总比铁值钱嘛!

但是民众也不是不明白,所以许多人将“好”铜钱藏起来,或者把铜钱熔了做宗教造像,这样一来价值就更高了,市场上不值钱的“恶钱”自然也就多了。如此反复,才会有上面提到的政府17次下诏,这也是无奈之举。

这些大道理,做生意的自然不必懂,只需要记住,能收帛绢就不收银两,能收银两就不收铜钱,能收铜钱就不收铁钱。另外,明朝时已开始通行宝钞,即钞票。但它的功能后来被压制住了,还有一种货币,在某些地区的生意人圈子里,比以上这些货币都受欢迎,那就是墨西哥银元,因为背面是老鹰图案,俗称“鹰洋”。

最早于明朝,岭南地区就已经开始流行这种银元(主要由于沿海城市的对外贸易)。而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另一种银元—波斯银币的流传度也很高(主要由于丝绸之路的商路影响)。需要说明的是,因为这种洋钱太受欢迎—主要是因为规制准确,所以信用度高—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时,赔款的金额就是按照银元来计算的。

大额消费得按“汇率”换算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做成了一笔交易额是五十两的生意,该如何收银?

无论什么银子都照五十两收,那就是不懂规矩了—显然,四川地区含银量低的白银五十两,和云贵五十两是不能画等号的。于是,换算的工具就产生了:纹银。

纹银其实并不存在,它只是一种银两标准,官方假定“纹银”是一种含银量为93.5374%的高品质白银,如果有的地方铸造的“五十两”,比官方公布的纹银“五十两”品质还高,就要换算一下。

比如产自上海的一种叫“二六宝”的银两,与纹银的“兑换汇率”是:52.6兑50。其中多出来的2两6钱,行话叫“升水”。

你看中了一套朱元璋同款风衣,标价50两纹银,如果你用50两“二六宝”支付的话,对方还要倒找你2两6钱银子。

每一块流通的银两基本都会注明自己和纹银的“兑换汇率”,根据银两的名称不同,迅速换算这块银两的实际面额,古代生意人必须掌握,而今人早已当成稀奇的技能。举个例子,你看中了一套朱元璋同款风衣,标价50两纹银,如果你用50两“二六宝”支付的话,对方还要倒找你2两6钱。

前面提到的“恶钱”也一样。唐高宗时代“恶钱”风气已盛,官方缺乏办法,于是下文件声明,可以用五文“恶钱”换一文“好钱”。这就是唐代“恶钱”的官方“汇率”。

实际上民间并不买账,道理也很简单,一枚“好钱”的重量约为4.2克,五枚“恶钱”重15克,收到的“恶钱”按照官方“汇率”来收银,你就吃亏了。

不久,唐高宗又下令将“恶钱”“汇率”缩小为2兑1,也就是用4.2克铜换6克铜,即便这样,民众还是把“恶钱”藏起来不换,等着法令废弛后出手。最后皇帝干脆改铸新钱,停止旧钱流通。民间反应是也竞赛一样的私铸新钱,于是迅速通货膨胀,民不聊生。再然后,国家亡了。所以,穿越回唐代,官方会希望你为了国家安全,请拒绝“恶钱”。

因为奇葩工资制度,形成奇葩投机项目

到目前为止,你已经掌握了古代时中国的“金融”规则。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用钱”的门道,即投资哪些行业能赚钱。常规的典当、银号项目就不推荐了,在此仅请您关注几个不为人知的蓝海项目。

首先向你推荐的是—提取工资(公务员专供项目)。

在明朝,正二品的各部尚书(相当于省部级干部)一个月工资才12两银子,低级官员则恨不得吃低保,有一次万历皇帝扣了一些小官两个月工资,这些干部家庭就穷得快揭不开锅了。当然,朝廷也有开恩的时候,比如有的高官就拿“兼职之俸”,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特殊津贴,只是个荣誉称号,钱也不多。

官员发工资的标配是大米+钞票,级别不同,比例也不一样。一品到四品的工资待遇是发50%的钞票,另一半用大米冲抵。到了九品县太爷,到手的工资构成是80%的大米+20%的钞票……杂职官最无语,工资全换大米。所以电视剧里皇帝给官员升职加薪,大手一挥就给几千两银子的画面,实在是太假了。正确的姿势是:皇帝大手一挥,给了官员一座中储粮基地……

你可能也已经想到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