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笄)之礼在华夏文化中的地位-图片1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礼记·冠义》

加“冠”、加“笄”(又叫“及笄”),成为了汉民族成人之礼的礼仪之名。(为行文方便,以下冠笄之礼也通称“冠礼”。)

“笄”,音“基”(jī)。笄,《说文》解为:“簪也。从竹,幵声”。《篇海》说,“妇人之笄,则今之簪也。本作筓”。笄为一种饰件,用来固定发髻,是根细长钎子,一头锐,一头钝,钝的一头有突出的装饰,称为首部。笄是发簪家族的鼻祖。笄的首部简单朴素。后来的簪、钗等皆是在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中,曾点这样描述自己心中的志向。浴沂风雩的礼乐之治图景让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在这里,曾点把“冠者”与“童子”并列,冠与未冠成为了划分成年与未成年的标志。冠者,即已加冠的成人,他们都已经越过成年的门槛,完成了一场极其重要的人生礼仪,冠礼。

“冠”,《说文》解为“弁冕之总名也”。冠字有三从,从“冖”(mì),即以布帛蒙覆;徐鍇曰:“取其在首,故从元。古亦谓冠为元服”;从“寸”,而“寸”字有两意:《汉书·律歷志》云:“度量衡皆起於黄鐘之律,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一尺。又寸者,忖也,有法度可忖也。凡法度字皆从寸”。所以,《说文》说,“冠有法制,故从寸”。同时,“寸”是一个指事字,小篆字形,从又,从一。“又”象手形,“一”指下手腕一寸之处。“寸”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寸”的字往往与“手”有关。所以,“冠”字又象一只手持布帛加在人的头上,会意十分生动。

首上之服,即首服,总称“冠”。这是广义之“冠”。“冠”还有狭义,指首服中等级较高的一类,是古时贵族的首服。其中,又可细分为“冠、冕、弁”等类型。

(一)“冠”“笄”之解

广义或狭义之“冠”皆是名词,音阴平(一声)。“冠”亦做动词,即“加冠”之意,此时读去声(四声)。加冠(guān,此处是广义之冠)之礼称为冠(guàn)礼。故《類篇》说:“男子二十加冠曰冠”。

(二)冠笄之礼与生命礼仪

世界上多数民族,都有比较丰富的生命礼仪。这种生命礼仪是贯穿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的。它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开始,中间经过了成长、成年、婚姻等环节,至生命 的逝去而结束。华夏民族是一个礼仪文化极其发达的民族,拥有从出生礼、成人礼、婚礼、成长礼到葬礼的完整的生命礼仪体系。

成人礼是一场承上启下的标志性的礼仪,源自是远古氏族时代的“成丁礼”。氏族中的未成年者,可以不参加生产、狩猎活动,也不必参加战争,氏族对他们有哺育 和保护的责任。但在他们到达成人的年龄后,氏族则要用各种方式测验其体质与生产、战争技能,以确定其能否取得氏族正式成员的资格。成丁礼至今仍然在世界部 分民族中存在着,但更多已演变为各种更具各民族特色的成人礼仪。对于华夏民族,则以“冠礼”“笄礼”的形式存在了两千多年。

世界各民族的成人礼丰富多彩,形式殊异。它是一个人类个体完成“幼年走向成年”过程的社会性确认仪式,正如有人所说,成人礼“是对于生命存在的一种真正的 确证,一种文化的介入”。通过简单或者复杂的仪节,成人社会对一个刚刚越过成年门槛的孩子的成人资格、能力进行检验和确认,由此,一个新的成人即获得社会 性的认可,获得各种成人权利,承担起各种成人义务。

有学者将世界各地的成人礼按礼仪形式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

1 标志型——以某种物化或在身体上留下痕迹作标志的“成人礼”仪式。比如在世界许多民族中仍然存在的染齿、文身,古吴越在额头纹刺,高山族也是纹额。

2 拔除·毁伤型——早期女子初潮后立即实行隔离、破身等仪式,现在则有“割礼”等遗存。菩托库多人在下唇和耳轮上塞进巨大的栓子,爱斯基摩人的男子则在下唇中两口角所穿的孔中塞进骨片、象牙、石子、木片等物。澳大利亚土著也有以在鼻子中穿进木条、骨片作为成人标志等。

3 考验型——通过各种磨难来考验参加“成人礼”者的仪式。如拔牙、凿齿、烟熏、鞭打、割痕等。瑶族男孩长到十 五六岁,即要举行“度戒”成人礼,接受诸如“上刀山”、“过火炼”、“睡阴床”、“跳云台”等近十种危险考验,就是一种典型的考验型成人礼。火地岛的锡克 兰人也是以带着面具的“魔鬼”对参加“成人礼”者进行恐吓。潘格威人则用毒蚂蚁叮咬和有毒植物扎刺等方式来考验参加成人礼者。

4 装饰型——在成人时进行某种点缀装饰以象征成人的仪式。如汉民族的冠礼、笄礼。裕固族的“帐房戴头”等。

5 象征型——以替代物或某种仪式来表达成人的“成人礼”型式,其目的是通过物化或仪式,象征性地表示成人。如纳西族等民族中实行的“穿裙礼”、“穿裤礼”,彝族的“换裙”礼,南美亚马逊亚瓜人的“流头礼”。

当然,很多成人礼仪都有多种型态的混合和交融,难以进行绝对的区分。如汉族的冠礼,既有装饰、标志的涵义,也是一种仪式性的象征。

为什么汉民族会选择冠笄之礼作为民族成人礼仪的样式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华夏地区文明发育较早,早已越过了蛮荒的文明星火阶段,汉民族极重身体肤发的完整,认为它们“受之父母、不得毁伤”,所以,拔除、毁伤型的成人礼仪在华夏 民族文化中没有存在的土壤。考验型的成人礼仪,对于在自然条件低下而又艰苦、危险的环境中生存的原始氏族来说,非常必要,而汉民族居于中原之地,已创造出 了稳定丰臾的农耕生活形态,自然也不适合举行“过关斩将”式的危险的考验仪式。汉民族选择了将成人社会最核心的要素:华(衣冠)与夏(礼仪)投射于将要成 人的孩童身上,汉民族的成人礼,可谓“‘华夏’启蒙之礼”、“‘华夏’教育之礼”。通过独特的加冠、加笄的仪式,给初成的成人上了一堂“华夏之义”的文化 教育课。

成人之礼,实际上是成人社会给予新的成年成员的礼物。有什么可以给他们?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回答。对于华夏民族来说,“衣冠”与“礼仪”是 最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也是民族所能给予孩童的最重的礼物。仪式之前,孩童无须束发、未有首服、不着礼衣,天真烂漫也无须行礼,然而经过了庄重的占卜祭 告,确定了仪式时间,经过庄严肃穆的整套礼仪之后,孩童束发加冠、着华夏礼服,行止仪节皆要遵从华夏文化规范,华夏民族对于新的华夏成员给予了庄重的文化 接纳。

故此,作为衣冠上国与礼仪之邦的华夏民族,选择了将“衣”与“冠”,“礼”与“仪”作为我们民族的成人仪式,这就是“冠礼”与“笄礼”。

(三)冠笄之礼与华夏礼仪

冠笄之礼在华夏文化中究竟占有什么样的地位?《礼记》说,“冠者礼之始也”。华夏文化是礼仪的文化,而冠笄之礼就是华夏礼仪的起点。

礼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华夏礼仪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类型,冠笄之礼属于嘉礼的一种,它是一个新的成人第一次践行华夏礼仪,冠笄之 礼也是冠者(笄者)理解华夏礼仪的起始,进入华夏礼仪系统的起始。《礼记·内则》把一个人的生命划分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二十而冠,始学礼”,二十岁,是学习和践行华夏礼仪的开始,一个孩童,经过了冠笄之礼的教育和启示,获得新的思想导引和行为规约,在冠笄之礼的引导下,真正进入华夏礼仪的语境。

《礼记·冠义》篇系统阐述了“冠礼是礼仪的起始”的观念。它说: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是故古者 圣王重冠。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故冠于阼,以着代也。醮于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己冠而字之,成人之 道也。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人而与为礼也。冠玄端,挚于君,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以成人见也。

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