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门人七品官

这张,刘姥姥问路,看门口的小厮,整整齐齐,笔直站立,恭恭敬敬,为什么?这是荣国府,敕造荣国府?头上是金光闪闪的“敕造”,天子的手谕,这里是荣国府的门面,是荣国府的形象!要知道,原著里就4个王爷8个国公,他们的府邸肯定豪华气派,就好比咋们现在北京的国家各个部委的楼房一样,肯定是气势非凡。

而且,宁荣街可是条主干道,行人熙熙攘攘,就好比现在的chang安街,好比各个城市最繁华最热闹的街道。

在荣国府门前站岗,不说像现在的警卫一样笔挺,但好歹要站得规规矩矩,方能体现国公府的气势与威仪,所以,老版的这几个门上的小厮绝对够格,赞!

而宁国府门口的小厮就懒散的多,87版借黛玉的眼睛,不动声色的表现了两府不同的风气人心。

女公子

这张,贾雨村看到英莲,说了句“女公子”,大家不要好奇,这是古时候对别人女儿的尊称,古时候以男子为尊,称呼别人家的女儿为“公子”,是尊称。这张也一样,以男性称呼来称呼女孩,是尊重的意思

在《建国大业》里面,称呼宋庆龄为“先生”,是一样的道理,有身份有地位有学识的妇女,才能称之为“先生”。

其实,先生在最初不是专指男子的称呼。

春秋,《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战国时代,《国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均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

从汉代开始,先生就用来表示称呼老师,《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注:“先生,老人教学者。”今称教师为“先生”,从于此。

在汉以后的魏晋,由于社会风气开化(陶渊明、嵇康等就是洒脱无羁之人,这样逍遥的人多,说明风气),女文人多了起来,比如谢道韫,就是一个才女,可以到处讲学,被称为女先生、谢先生。

现在,妻子多自称自家丈夫为“先生”。对别的男子也可称先生。

万福

这是女子的相见礼,和男子的作揖一样,男子见人作揖,女子见人万福。

万福,为女子普通相见之礼,即右拳置于左拳之上,置于右侧贴身,略作躬身,上下略作摇动,是为吉礼,凶礼左右手颠倒。道福时口中说“福”或“万福”,也可不说。

这张,林妹妹的这个福太标准了,注意是右手在左手上,是吉礼~

再加上林妹妹那优美的身段,啊,醉了。。。

男左女右

男子作揖,左手抱右手是为吉,女子万福,右拳叠于左拳之上是为吉,因为男左女右,男子左贵,女子以右自谦,看手相就是男子看左手,女子看右手,现在厕所也基本上男厕在女厕右边。

左为尊。

我们说“左右”,中国古代以左为尊是传统,看这里,吃饭时,因为林妹妹是客,所以要坐在左边。

说说现代商务礼仪,因为中国与国际接轨了,而西方一般以右为尊,所以现在商务场合都是贵宾在右侧,在饭桌上先敬右侧的客人。但如果是圆桌,你又不知道哪个是贵宾,那就得从左边开始敬,因为从左开始顺时针,表示顺顺当当,在圆桌上吃饭,不知大家身份,采取从左开始顺时针在中国人和外国人中间都吃得开。

薛姨妈是客,左边。

这张,宝姐姐摇完筛子就递给左边的探春摇(不是给湘云,湘云离开位子自己跑来的。。。),这也体现左右的顺序,往左递是尊重的表现。虽说宝玉是个逍遥不羁之人,可眼下有姐姐妹妹都在,所以,这顺序还得讲。

筷子

筷托,这个小东西估计大家一般会忽视,就是放在筷子下面承托筷子的东西,有石的,木得,金银铜的,玉的,看这张右边那筷子,小巧的筷托。赞叹啊赞叹,不是我个人倾向,老版的细节真是叫人叹服,不服不行!

餐桌上摆放筷子要放在碗的右边,筷子头(不夹菜的那头)朝座位,朝向人,筷子头干净,体现敬人,而祭礼时摆筷,则要将筷子头朝神位,体现对神灵的敬意,忌倒过来放。

我们来看老版,这点都没有错。

这张,筷子摆放,是头朝座位。

忌把筷子平放碗口,叫“碗口筷”,宴请宾客时这么做等于在下逐客令。

还有,筷子是不能拿在手里乱晃乱敲的,那是叫花子。看老版,大家听曲高兴了,也不会玩筷子,这张,蒋玉菡摇扇,右边的薛蟠,虽说是薛大傻子,可人家也知道规矩,玩扇子也不玩筷子。

情话和表白

中国人向来是含蓄的,对,不会穿深V领,更不会裸死。。。

看这里,宝玉忘情表白,把袭人当成林妹妹,说了这几句话,这几句现在看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可在古时候男女之间忌讳多多的情况下,就显得很露骨了,所以袭人听了后才“神仙菩萨,真是坑死我了”,并认为宝黛二人这样下去会发生“丑事”,所以才去王夫人那里打小报告。所以,我们看古代的电视剧,特别是像老版红楼这样的经典,要有一些古代的风俗和意识带入,这样才会有助于理解。但现在的古装剧,就算了吧。。。

古筝是古筝,古琴是古琴,筝是筝,琴是琴。

古琴7弦,即七弦琴是也,古筝一般21弦。

87版抚琴,7弦的。

左:淑女宝钗;右:泼妇夏金桂。大家都要学琴。

关于尊卑有序

关于尊卑有序这个在87版太明显了,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尊卑长幼有序那是必须的,是天经地义的,但某版就很有民主思维,君不君臣不臣,主子没主子样,下人没下人像,这个例子太多太多,仅列一二。

这张,小丫头看到周瑞家的就得停住脚步,低头致意。

这张,丫头们毕恭毕敬垂手而立,恭候主子。其实这一张前3秒,这一群小丫头还是伏在栏杆上看风景的,不过看到主子来了,就得恭恭敬敬,这才是大户人家的规矩。

宝钗的字:
宝玉的字:

请安

林妹妹给老太太请安,脱了披风,为啥,外衣在外面沾染了风尘,不洁净,自然要脱下来了。

话说后面第二集宝钗给老太太请安是在院子里,所以不用脱披风。

雪雁和黛玉的奶母请安后退着走出去,什么叫“退下去”,老版是理解原著这个词的,退下去是退着走出上房(老太太的房),退这里做到了,是倒退着走路,下是相对于“上房”的上而言的,退下去不是转身走出去,人家是老太太,你转身走,拿个背对着人家,那是不敬~

摸礼

王夫人介绍迎春,一手摸肩,一手抚背。

这是长辈见晚辈的礼,俗称“摸礼”,为了表示爱昵,要摸一摸晚辈。

关于摸礼,原话是这样的:如幼辈见长辈,长者用手抚其肩背。

这张,一手摸肩,一手抚背,是为摸礼也。

抚鬓儿

长辈见晚辈还有一种礼,是比较亲近的关系的才用,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俗称“抚鬓儿”,即手指从眉上额头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这张,贾母的右手从上至下,依次经过了额头,眉,鬓角,一丝不错。

平辈女性之间

探春这里,平辈女孩之间有“蹲安礼”,俗称“半蹲儿”,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并合于腰,膝略屈如半蹲状。(不是万福,万福是较正式的礼,女孩平辈之间一般用不着)。

惜春这里,妇女相见,兴手拉手之礼,俗称“拉拉礼”。

媳妇布菜

这里,王夫人在端菜,为什么王夫人上菜而不是丫头们上菜呢。不是因为林妹妹来的原因,因为王夫人是贾母的儿媳妇,在传统习俗中,婆婆在桌子上吃饭,媳妇是不能上桌的,只能在一旁伺候。在婆婆家里,丈夫的妹妹都能上桌吃饭,比如哦林妹妹和三春,这些小姨子的地位都要比媳妇高。这是传统习俗,87版做的很好。

某版我说过了,某版。。。我要吃饭我怕谁,婆婆是人,我也是人。。。这不是传统习俗。。。

这里,一个儿媳王夫人,两个孙媳妇李纨和凤姐,都不能吃饭,只能在一旁布菜上饭,伺候婆婆小姨子们(相对于王夫人是外甥女。。。)在传统的婆婆看来,这3人是外人,要尽孝,敬爱婆婆,爱惜小姨子,

老版的这些习俗啊什么的是传统教材。。。

既然讲古代的故事,那么家具服饰,言谈举止就要按照古人那么来。这不是迂腐刻板,而是真实还原。

衣服的颜色

喜庆年节,太太穿大红的,姨太太穿粉红。

寡妇系黑裙,可丈夫过世多年之后,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

老版的李纨,丈夫虽死,但公婆均在所以穿的大多数是湖色或雪青的衣服,没有穿黑色的衣服呀。

裙上的细褶是女人仪态最严格的实验。家教好的姑娘,莲步珊珊,百褶裙虽说不至纹丝不动,也只限于最轻微的摇颤。不惯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来便予以惊涛骇浪的印象。

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裙腰垂下一条条半寸来宽的飘带,带端系着铃,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上宝塔上的风铃。这才是大家闺秀。

吃茶

这一张,凤姐这么说,并不是无缘由地瞎开玩笑,而是话出有因的,这反映了古代的一项婚姻风俗:吃茶。古代男方向女方下聘,以茶为礼,称为“茶礼”,又叫“吃茶”。宋代著名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说:“男女未嫁娶时,相互踏歌,歌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

因茶树移植则不生,种树必下籽,所以在古代婚俗中,茶便成为坚贞不移和婚后多子的象征,婚娶聘物必定有茶。明人许次纾《茶疏》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为下茶,亦曰吃茶。”由此还流传出“一家女不吃两家茶”的民谚,即封建礼教所谓的“好女不嫁二夫”。

这里,凤姐说到“既吃了咱们家的茶,为什么还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