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揖跪拜进退之礼,是同袍们在践行与推广汉服文化中所必须要了解的,但是或认识未到,或受一些世俗以及影视剧影响,很多礼仪动作与礼仪讲解我认为还是有一些不足。就我所看到的一些汉服活动,及与同袍的一些交流,谈一下我认为常存在的问题。

1. 作揖礼手指问题

有一些同袍不知是否是受《三国》之类的电视剧影响或者以讹传讹,行作揖礼时候,双手拇指竖起来,还有人命名之为“汉家礼”,不竖起为“儒家礼”,与所谓“佛家礼”(合十)“道家礼”(手负阴抱阳)并列,这是毫无根据的。

古人男子行礼手型多是拱手,手指收起,汉代很多陶俑可以看到,或者叉手,可以参照宋明一些画像与陶俑,或者抱拳。明代屠义应《童子礼》当中也有关于“乂手之法”的讲解,今日我们行礼叉手多不易学习,普通拱手则可,而翘起拇指的行礼方式,在历史上来说,并不能说没有,只能说非主流,故而不建议使用。

唐代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说“两手大指头相拄”,也许算是一个例子,但是除此之外并无其他文字记载。且“相拄”,应该是大指头相互扶持着,也并不是翘起来。未来若是有相关陶俑出现的话,那么可以认为是一时的风气,昔日笔者在网络图片中或也见到一次类似的陶俑,但是最终也未保存。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很多网络科普的作揖礼,也会谈到“两手大指相柱”(当为“拄”),但是标注为“徐铉”云,徐铉徐锴,时称大小徐,前者做的是《说文》的校对与版本工作,后者是注释工作,网络科普文多将其搞混。

2. 女子万福问题

女子礼仪古代记载较少,历代大儒皆谈女子以“肃拜”为正,但是何为肃拜,宋明以来争议颇多。民间多用“女人拜”或者“妇人拜”的称呼。《明伦汇编》有“妇人拜”篇。宋《古尊宿语录》“麻谷作女人拜。”今日,我们将女子曲膝立拜的礼仪,称之为“万福礼”。

万福本是语言问候的,男女皆可在行礼时候使用,宋《古尊宿语录》有20次使用“万福”,皆为男性,而到了明代基本为女性使用,且与女子立拜捆绑,例如《金瓶梅》中,有50次使用,皆为女性,自此万福成为一种女子礼仪的称呼。今日同袍受电视剧《红楼梦》影响,在行万福礼的时候,两手握拳,放于身体胸腹正中,微屈膝低头。屈膝基本应该是无问题的。宋·叶厘《爱日斋丛抄》,“今之妇人亦以古妇人之拜为揖,故其拜也,加之以拳曲,作虚坐之势”,不知道红楼梦的握拳是不是曲解了此处的“拳曲”(当通蜷曲),清代《陔余丛考》也引用此段话并说“后世妇人肃拜行礼时,稍作鞠躬虚坐之状,此亦有所本”。而明·田艺蘅《留青日札摘钞·拜》:“古时妇人皆肃拜也,今则但微屈其膝而躬不曲,其名曰起曰福”。清代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卷四》“今时妇人之拜直身而微动其手微曲其膝此俗不知起于何”。

有此可知,从至少宋代乃至于清代的“万福礼”,屈膝是自然的,而对于手部动作却没有太大的描述,这说明不会是过于奇怪或者毕然讲究的动作。网络科普文中也有讲万福礼脉络,尤其是手在一侧的戏剧万福礼流缘,言明代进入宫廷等等,基本是毫无根据乱说。古代对女子礼仪要求并不过于高,故而我认为一般就是敛手、拱手或者叉手。

宋《项氏家说》:“仪式特敛手向身,微作曲势尔。此正今时妇人揖礼也”。明代《金瓶梅词话万历本》“那妇人叉手向前,便道:‘叔叔万福!’武松施礼,倒身下拜”。而《说文》解释“拱,敛手也”,明代《洪武正韵》云:“今俗呼拱手曰叉手”,故而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是敛手、拱手、叉手是具有相似的含义的。宋代《事林广记》“小儿六岁入学先教叉手”,在宋明多有叉手的陶俑容像等等。元代比较著名的宋画《杂剧打花鼓图》,人多以为是两女子行作揖礼,实际上两人是叉手屈膝,为“万福礼”。今日女性同袍行礼,敛手拱手尚右,即右手在上即可。至于握拳相叠,虽未见记载,但是女子礼仪本相对宽容,或也不算大错。

至于今日戏剧的侧身万福,或是来自所谓“敛衽”,清·虞兆漋谓“今世女人拜称敛衽”,大襟衣服皆是右衽,也许双手在偏右的地方,有敛衽之像,或是戏剧为了舞台表现更加妖娆饱满,如男子作揖礼,往往也会外头侧向,而不是如明《童子礼》一样“眼看自己鞋头”,其具体流缘演化有待大方之家考证。

3. 女子跪拜问题

今日女同袍往往也与男同袍一起参与祭祀等活动,此时男子往往行跪拜礼,类似所谓“空手礼”。此时常常见有些女同袍也做与男子一样的礼仪,屈膝下跪拱手,手至地,头至手,只是右手压左手而已。还有的跪下后以手加额俯伏到地,这个可能受韩国女子拜的影响。

《礼记少仪》“妇人吉事,虽有君赐,肃拜。为尸坐,则不手拜,肃拜;为丧主则不手拜。”《礼记丧服小记》“妇人为夫与长子稽颡,其余则否”。从经典上来说,一般女子很少有头到地的,后世往往理解为“盖妇人首饰盛多”。历代基本都认为,女子以“肃拜”为正,而何为肃拜,肃拜跪与不跪,各家争论不休,乃至于清代有人认为“肃拜”与“肃”礼为二,也并无确实之证据。但是历代均认为女子礼仪比男子礼仪要“轻”,只有丧礼等才有“稽首”之类的动作,不与男子礼仪同。

何为肃拜,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观点

(1)跪而俯手如揖。《周礼》注“肃拜,但俯下手,今时撎是也”。未言跪与不跪,后世理解或有争议。《朱子语录》“所谓直身长跪,拜时亦只俯手如揖,便是肃拜。”。清《钦定昏礼义疏》曰:“肃拜亦跪,但身微俯而敛手上下之故,异于极地耳”。

(2)跪而以手触地。《朱子语类》“两膝齐跪,手至地头不下为肃拜”。明清多有人认同此观点,而明清北方亦有如此行礼的,今日韩国之肃拜或从此演化。

(3)站而屈膝拱手。即后世万福礼。当然手部的动作或各有一些不同,或拢手或叉手或上下。明·吕坤“春秋传云三肃使者,盖妇人以立拜为肃拜”。明《日知录·妇人拜礼》“迨后坐用床榻,则妇人之跪不便,故无复引身长跪之仪,而仅存拢手肃拜之礼”。

有人说古诗云“长跪问故夫”,而汉俑也用妇人跪像,可知此时肃拜当为跪礼。而先秦人席居,跪坐的情况必是有的,故有一种观点认为肃拜以俯手低头为主而不拘坐立,坐则跪坐俯手低头,立则直接俯手低头(或有屈膝躬身未知);今儒吴笑非先生则认为肃拜不跪,“《仪礼》妇人执笲而拜,男子奠爵而后拜,见妇人拜不跪也”。肃拜与跪为二礼,“长跪问故夫”是“妇肃拜示礼,然后长跪问夫是也”。

有人说自唐天后朝妇人始拜而不跪,这实际上是古代就已经辟谣了的传言了。在北周时,女子已多以立拜为主了。反而武周时候,女皇祭天需要如男子俯伏一样。清颜元认为“妇人只一立拜,伏地连以首叩地四,兴,又一立拜,便是四拜”这种礼仪有端肃不动的感觉,但是在明代宫中,都是以立拜为正式礼仪,而明代民间(尤其是北方)叩首为俗礼。明代《唐音癸籖》“本朝命妇入朝赞行四拜皆下手立拜惟谢拜赐时一跪叩头”《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三也有类似记载,故而吕坤说:“相沿谓叩首为小礼,立拜为大礼耳”。

故而女子行礼或以立拜(即俗称的万福)为主,若要行跪拜礼,那么可以参考朱子所说的方式,跪而俯手或者以手触地微有俯身。因为今天与明代一样“今士夫庶人亲迎,夫妇拜天地、拜舅姑尚有妇人同夫拜兴之事”。在婚礼、祭祀等“集体”行礼时候,今日可以男女皆跪,但女子不必如同男子一样俯身到地。

当然女子采用立拜也可,敦煌莫高窟第十二窟晚唐的《婚礼图》,“礼堂”(或为青庐)用步幛遮之,新娘立右,新郎跪左。南宋代《蚕织图》中,“谢神供丝”时候,男子跪拜,女子立拜。

男子跪拜,女子立拜。一般男子再拜则女子相应四拜。男子四拜则女子八拜。明吕坤《妇人拜辩》“考之古礼,男子再拜妇人四拜谓之夹拜。盖男子鞠躬,妇人立屈膝,男子拜,妇人又立屈膝,男子再鞠躬拜,妇人又两立屈膝,是谓丈夫两拜妇人四拜也。今制太子与妃初见帝后,太子四起拜,妃八立拜”。

4. 四拜口令问题。

今日同袍经常在行冠婚祭祀之类的礼仪时候,由通赞来唱礼,然后随口令来行礼。现实中,犹有很多不够雅正的地方,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一些人多次“拜兴”时候是一跪连叩,而宋明时代的一般行多次拜兴的礼仪时,中间都是要重新站立的重新作揖跪下的。今日一跪连扣的方式可能是受佛道与民俗的影响,这种连叩主要在清代盛行,清代宫廷礼仪很多来自于满洲风俗,行一跪三叩、三跪九叩礼。而宋明时代极少一跪连扣,不为常礼,以再拜、四拜为主,明谢在杭《文海披沙摘录》“今制妇人亦跪,但拜时,不如男子一揖间一拜耳。然连拜不起揖者,俗谓之叩首,乃贱者之礼,非贵之也。”在今日北方民间也有将一跪一俯伏的拜礼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