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0年前,汉服于中华民族的先祖尧,舜,禹三代中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最终形成如今流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大带(秦汉服饰为代表)的样式,不仅在本土延续千年,更是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其他汉文化圈国家。而在众多款式当中,最为普遍的则是右衽形制。

那么,汉服为什么是右衽呢?由于儒家道统和千年的礼治思想的影响,这一形制被后世赋予了诸多含义。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最为普遍的几种说法吧。

披发左衽蛮夷说

汉人右衽,蛮夷左衽,这一制度在周代形成,汉唐时期确立,并达到鼎盛时期。随着民族大融合的不断发展,大量外族人迁入,这一标志也就成了区分汉族和蛮夷的一种标志,同时确立华夏正统民族的合法地位,符合礼教的思想。客观上巩固和促进了以夷入夏的过程。

男左女右别性说

在南宋末年及蒙元时期,汉人的统治地位和文化地位受到双重冲击,大量外来游牧民族特点夹杂在这一时期的华夏文化中,左右衽的区分不再是特殊的族群印记。尽管如此,礼教仍旧有所发展。自古的男尊女卑思想和以左为尊思想相融合,最终形成了男子右衽女子左衽的服装特点。

但应注意的是,这一时期较短且局限于中原地区,对江南等地区的影响有限,不能算是正统解释,只能说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

左生右死阴阳说

明代,中原王朝再一次兴盛,重新确立礼教、道统,是新兴王朝文化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衽的左右再次被赋予了礼的含义。同时,可能因为道家阴阳学说的盛行,这一体系被更加系统化和放大了。道家以左为阳以右为阴,右衽表示你的阳气胜过阴气,你是生人;反之,左衽就表示你是故人了。这也就是寿衣基本形制的由来。

同时注意:以上这三个原因其实在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程度体现,只是侧重点根据当时的现实情况的改变而有所不同。

总之,汉服从最初开始,就是右衽的形制了,只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进而被赋予了太多的含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