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服定义问题

汉服运动发展到今天,已然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非常欣慰社会各界人士都纷纷参与进来。我们也要看到客观现实是,有着不同思想理念的人群在这个文化领域争相发声,进行着自己的诠释。其实,这无可厚非,也是汉服运动走向成熟的标志。在此,笔者想和大家探讨基础和根本的问题。

截至今日,在网络上,所有的形制之争、所有的流派之争、所有的理念之争,都是方向之争,说得更加直白:都是对汉服运动向何方去的争论。

今天,想把这个议题摆上台面:这场轰轰烈烈的民间文化自觉运动,到底要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走下去?

在这一场披荆斩棘的民族文化意识觉醒的社会运动中,我们是秉持初心,走向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还是被裹挟着走向歧路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回顾一下汉服概念最初定义:

“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主要是指明朝以前(含明朝,约黄帝时期至公元十七世纪中叶五千年),在以华夏(汉朝之后又称汉)族居住区及其周边地区,以华夏(汉)民族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和传承形成的、表现民族性格与特征的、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服饰的传统服饰体系;或者说,汉服是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的、以上溯炎黄,下至宋明的华夏(汉)文化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而成的而来的、体现民族性格与特征的一系列服饰的总体集合。

经过这十几年来的实践和沉淀,笔者对其进行修正:

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是“传统汉服”与“现代汉服”的总称。

传统汉服是指:明朝以前(含明朝,约黄帝时期至公元十七世纪中叶五千年),在中国及周边地区,以华夏(汉)民族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和传承形成的、表现民族性格与特征的、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服饰的传统服饰体系;或者说,是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的、以上溯炎黄,下至宋明的华夏(汉)文化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而成的而来的、体现民族性格与特征的一系列服饰的总体集合。

现代汉服是指:自辛亥革命以来,在继承传统汉服的基础上,体现华夏(汉)民族优秀传统以及现代时代精神的、表现华夏(汉)民族性格与特征的、寄托华夏(汉)民族情感的、凝聚民族认同的、明显与其他民族服饰相区别的、由人民群众自主决定的、为现代人服务的现代民族服饰文化体系。

在新的定义下,我认为这场文化运动的方向,或者说战略方向应该是:

广大群众自发地、主动地,以考古考据等传统服饰史为基础和依托,在实践中反复提炼、抽象、归纳、演绎、创造符合华夏(汉)民族优秀传统以及体现现代时代精神、表现华夏(汉)民族性格与特征的一系列民族服饰集合,主要功能是凝聚民族认同,按照现代人的生活、社交、礼仪实际需要进行功能重整和划分,建立起完整、具体、实用、开放的服饰文化体系。该服饰文化体系包括现代市场经济下成熟的产学研宣一体化服装工业;包括成熟、完整、开放、深刻的“汉服学”学术理论和专门学科;甚至还包括与西方服饰理论和品牌相抗衡的中国民族服饰话语权体系。

二、目前的3种思想和路线

具体来讲,我们要清楚地看待目前的三种关于方向的思路和理念。

第1种:用“中国传统服饰史”的学术理论来解释“汉服”概念和指导“汉服运动”。

中国传统服饰史的思想理论在目前服饰学界中占据着统治地位。本质可以看做是“器物学”,即对历史器物进行分型分式的研究,并找出器物形态演变的规律。

在此我提出一个观点:“中国传统服饰史”与“汉服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理论根基的学术课题。

当然,目前“汉服学”并未成型,大致只能算是有一个雏形。但是我在此对其进行一个定义:

“汉服学”是指:研究汉民族传统服饰的专门学问,用以指导现代汉服实践的学术理论体系。

“中国传统服饰史”与“汉服学”仅仅只是研究对象有部分重叠而已,从基础理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价值、实践意义、应用领域等等,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和分歧。

“汉服学”隶属于“民族服饰学”的范畴,与“中国传统服饰史”有一点交叉关系,他们谈论的根本就不是同一个话题。

▲图1:汉服跨学科逻辑关系图

所以,当看到网上出现“一个朝代一种流行款式和风格,所以汉服并不存在”、“古代汉人并不区分左衽右衽”、“圆领、曳撒是胡服,所以汉服并不纯粹”、“清女装、民国学生服与明朝立领袄裙一脉相承”、“汉服并未消亡,只是暗暗保留”、“旗袍马褂是汉服的一种”等等言论时,请保持自己的头脑清醒,他们所说的,统统是站在“中国传统服饰史”的学术领域来谈,仅仅只是谈衣服本身而已(认识还不一定正确),与我们所说的“汉服学”是两个层面、两个维度、两个学科的事情。

我们自己不能被稀里糊涂地带到岔路上去。

第2种:将“汉服”概念和“汉服运动”局限在考古学、文物学和历史学范畴。

笔者一直认为,复原都做不好,何谈复兴?走路都不会,何谈奔跑?认真严谨的历史考据是“汉服运动”最核心、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可以说没有严肃详尽的复原、考据、考证工作,就没有汉服的一切。在此,要感谢所有呕心沥血搜集、整理、分享、研究和切磋历史服饰资料的前辈、学者、网友,他们付出了无数时间、精力乃至毕生心血。

然而在本文中,笔者要谈的是另外一个话题,就是“唯考据论”。这种思想其实是一条方向之争。其逻辑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既然是谈民族的、传统的服饰,那么必然要求有根有据、有足够的历史真实度,而非商家臆造、现代人的脑洞。

乍看之下,很有道理,不正本清源,怎么传承发扬?但是有人提出相反的意见,认为沿着“唯考据论”的逻辑走下去,结果就是高度还原的“古装”。

关于此话题,我一直在深深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看到的现代奥运会与古希腊奥运会到底有什么关系。”

我们一直说的“继承传统”,到底是继承的什么?纵观几千年传统汉服的发展历程,我们除了要继承实实在在、确确实实的形制、搭配以外,可能我们更要继承的是一以贯之、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旨:民族精神、民族感情。

用历史考据办法来裁决“传统汉服”,可能有一定道理,但是绝不能只用历史考据办法来裁决“现代汉服”。

这里涉及到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是不是汉服,是什么汉服,判断标准是什么?

笔者在这里提出一个观点:是不是汉服,是什么样的汉服,尤其是现代汉服体系,判断标准必须要同时把握这几点:尊重历史史实、体现民族精神、寄托民族感情、具备现实作用(实际上,可以把这些标准统称为“义理”)。历史考据仅仅是众多裁量、判断手段中,分量极重的一种,而裁决权在人民群众手中,由时间说了算。

笔者的观点非常明确:要允许犯错、要允许走弯路、要允许天马行空地大开脑洞。

有人就会担心,是否会导致“汉服”概念被彻底滥用?其实不然,任何一件新的形制,如果想要进入现代汉服体系,就必须要经过三道关口:

1)市场的检验。通过市场检验,由大众消费者用脚投票。

2)理论的检验。风行不衰的款式,要经得起义理的严苛考验,能够在重重学理的考究下,形神兼备、逻辑自洽。这个时候,历史考据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的观点是,考据尽量避免绝对否定结论,在不违反民族属性这种大是大非的前提下,可以持以“存疑”态度。

3)时间的检验。在时间面前,一切都会显露出本质。假设有一种款式,我们这代人纳入进去了,等到下一代人发现并不合适,那么他们再将其扬弃即可。

永远不要害怕犯错,因为在前行的道路上,必然筚路蓝缕、跌跌撞撞。我们能做的,只有不忘初心、百折不挠。

我们不仅仅要做好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工作,还要担负起开创现代汉服体系中新形制、新内涵、新功能的历史责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事业,我们责无旁贷。

第3种:朝代论/制。

朝代论的理念是:每个朝代的服饰文化相对定型,不能随便乱裁剪、乱搭配,否则就是关公战秦琼、张飞打岳飞。比如唐风就唐风,宋制就宋制,不能混搭。其中,以承明制的理念最为出名。

基本观点是: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明制服饰是中国传统服饰集大成者,今天要做的是接续断点,而不是从头再来演化一遍。所以我们要以明制服饰为基础,在此蓝本上发展。

关于此思想方向,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笔者还是认为,按照此方向走下去,最终结果就是“小众文化”。

对于我们所有工业文明洗礼下的现代人来说,“黄帝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隋唐宋明”这些概念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政治上的神圣性,取而代之的是文化上的亲切与认同。我们所说的“重回汉唐盛世”“再现宋明之光”并不是要拥立什么“李家”为皇帝,奉“朱家”为正朔,而是指我们强烈地认同“华夏-汉”这种文明形态,希望能够从中吸取营养,继承灵魂,凝聚团结力,让国家和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