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无论是看电视剧,还是看电影,但凡宋朝的皇帝、官员出场,他们的帽子上两根长长的‘翅膀’总是很抢眼。

小编检索宋代官帽,网络上铺天盖的信息,直指宋太祖赵匡胤是这种官帽原创“设计师”。

赵匡胤黄袍加身登基以后,大臣们还没习惯角色的转换,总是没尊没卑。某天,赵匡胤见官员上朝交头接耳,勃然大怒,心生一计,下旨开发出一种特别的帽子,两边加两根长长的翅子,专供官员上朝使用,“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时候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品论朝政”。

▲ 宋太祖 赵匡胤

听起来让人觉得恍然大悟,很有道理。

实际上,这只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一个故事。

提到这种长着长长翅膀的官帽,

不得不说个故事

▲ 宋 寇准

宋朝某一天,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视察民情。他着青衣、戴小帽,扮成书生模样,在京都东京(河南开封)私访。当他和一个老人家谈话时,老人家对他卑躬屈膝、跪拜迎送,出异乎异常的恭谦。

寇准感到奇怪,就故意说道:“老先生,鄙人乃一介书生,请你随便些吧。”老人家笑着说:“相公莫非隐瞒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准一听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识,怎么说我是朝廷命官呢?”老头子说:“相公,刚才你通过狭巷时侧身左顾右盼,生怕有东西碰着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长翅帽,哪会有这样的习惯动作?”

长脚幞(fu)头北宋之前早已有之!

▲ 头戴展角幞头的宋代官员

“长翅膀”原来只是固定帽子的带子,其实早在宋太祖之前上百年,这两条带子就已经逐渐夸张伸长,人们以其长、挺为美,经历百年的逐渐变长过程。

这种“ 官帽 ”从隋唐时的幞头演变而来,宋代正式文献中也依然直接称为“幞头”或“折上巾”。

▲ 幞头后面打结的两个角,就是“长耳朵”的前身。

▲ 晚唐、五代的各种幞头脚,从短脚到八字、到平直、到上翘冲天,各种夸张都有。

▲ 晚唐五代壁画中的幞头,几乎360度各种角度都有,平角也很流行。

从上图可知,初唐到晚唐三百年间,幞头脚变得越来越长,并且加了骨架,拗成各种固定造型。

早在赵匡胤之前的晚唐、五代,就已经广泛流行各种夸张的幞头脚造型,其中就包括平直的展角,长度已经超过肩膀,和北宋类似了。

关于幞头,宋代的官方文献以及文人笔记里本就有很多论述,但在诸多宋代文献中,没有一处提及展角幞头是由本朝宋太祖为官员而发明。

宋代程大昌在《 演繁露 》中说:“幞头之制,裁纱覆首,尽韬其发,两脚系脑后……其改为硬脚,史不载所始,莫知其的,自何时也。”

宋代魏了翁《古今考》说:“ 五代至宋以幞頭为首饰,漆纱为之,横长其带 。”

在宋代,皇帝和臣下都通用这种平脚幞头。

▲ 戴幞头的宋太祖、宋徽宗、宋神宗

▲ 五代、辽、宋壁画绘画中人物戴展角幞头

▲ 敦煌五代时期壁画

各种宋代文献里面,也都记录了展角幞头其实是上下通用的帽子。《宋史·舆服志》说“五代渐变平直。国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脚……平施两脚,以铁为之”,皇帝和臣下都通用这种平脚幞头。

到了元明时代,就变成官员公服专用的一种帽子而不被日常使用。又因为过长不方便而在明代越用越少,逐渐消失。

▲ 孔府旧藏的明代展脚幞头
▲ 头戴展角幞头的明代官员公服像

至于防止交头接耳这种说法,其实最早出自元初人所写的《席上腐谈》:“宋又横两脚,以铁线张之,庶免朝见之时偶语。”认为平横的两脚起到避免朝见时“偶语”的功能。

而《席上腐谈》被古人评为“词意多肤浅无稽”,说法“多附会穿凿不足据”,由此可见此说法只是后人的演绎。至于附会到赵匡胤身上,就是更加晚近的编造演绎,不可当真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