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件衣服, 能穿梭千年的轨迹,
留下经典不变的模样,
唯有民族服饰。
汉服并不仅仅在于好看,
更重要的是,
它蕴含着民族的文化智慧及传统。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汉服,一直被视为华夏文化的代表之一,
衣袂飘飘,裙裾飞扬~
一袭国服,手挽发髻
譬挽发拈一朵花片,半遮脸
看不清、摸不着、惹人醉……
上衣下裳,代表天地阴阳。
圆袖交领,代表天圆地方。
中缝垂带,代表人道正直。
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
汉服的结构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祛、袖、衿、衽、带、系。
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内衣、中衣、外衣。
内衣包括抹胸、肚兜、裹肚、主腰、犊鼻褌等。
中衣包括中单、中衣、中裙、中裤等。
外衣按照穿著部位和长度分为长装、上装和下装,如深衣、圆领袍、衣裤、襦裙等。
深衣 大约在周代就出现了,在春秋一直到汉代,曲裾和直裾是深衣的主要款式,在三国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裾,唐史中也有士人穿深衣的记载,到宋代又出现了朱子深衣。因其丰富的文化意蕴,被视作汉服的重要代表。
其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长度到脚面的长衣,以示尊祖承古。
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为古代诸侯、大夫等阶级的家居便服,是庶人百姓的礼服。象徵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
袖根宽大,袖口收祛,象徵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徵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徵人道正直﹔下襟与地面齐平,象徵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徵两仪(天与地、阴与阳)﹔上衣用布四幅,象徵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徵一年十二个月。
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与天地自然相融合。
曲裾 全称曲裾袍,原称绕襟袍,通常做礼服用。又分为短曲裾、双绕曲裾或三绕曲裾,特点是衣襟接长向后交掩。
流行于先秦至汉代,开始男女均可穿著,后来男子曲裾愈来愈少,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曲裾袍衣长曳地,行不露足,具有含蓄、儒雅的特徵。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成为主流,曲裾深衣自然也差不多消声匿迹。隋唐之后,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
直裾 全称直裾袍,又称襜褕。直裾下裳部份剪裁为垂直,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没有缝在衣上的繫带,由布质或皮革製的腰带固定。
汉代以后,由于内衣的改进,盛行于先秦及西汉前期的曲裾已属多馀,本著经济胜过美观的历史发展原则,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成为深衣的主要模式。
朱子深衣 为礼服,多用于祭祀场合。是根据朱熹的《朱子家礼》记载考证的深衣。是朱熹对《礼记》深衣篇所记载之深衣的自我认识和研究的产物。
由于在频繁的社会活动中行动不便,男子汉服的制式从衣裳发展到深衣,而分开裁剪再拼接还是觉得麻烦,于是又发展成了上下通裁的长衫。按照通裁制做出来的汉服,根据形制的不同,可分为襴衫、圆领袍、直裰、直身、道袍。
襴衫 始于唐朝,流行于宋明。在膝处有一道接缝,称为"横襴",一般认为这是刻意加上的,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
领子多用圆领,后来的襴衫也遵循了这一点,不过领边变宽,并且接衽了。在古代,多为职官公服,学子亦多穿著。
圆领袍 又名盘领袍,顾名思义领子盘于脖下,为圆形。在汉朝初年就出现的一种服饰,早期作为内衣的存在。魏晋南北朝后,开始作为正装穿著于外。
流行于隋唐至明末,无论男女皆可穿著﹔在各个时期,细节上有很大的差别。领型分为交襟直圆领、开襟直圆领和曲圆领。袖型分为大袖(魏晋南北朝至宋)和琵琶袖(明)。
直裰 交领,衣长过膝,无摆,穿著时搭配腰带﹔因其衣长而背有中缝直通下摆,故名直裰。是一种比较宽大的长衣,造型雍容儒雅。
宋朝已有此衣式,为一般士大夫平时所穿,也是明朝士人主要的便服款式。若加内摆则为"道袍",加外摆则为"直身"。
道袍 交领右衽大袖长袍,领子常镶白色护领,收袖口,衣身两侧开衩,从外襟的左侧和内襟的右侧开衩处分别接出一片布,一般打三道摺,纳入后襟至中脊处,谓之"暗摆"。
女子汉服历代以上衣下裳的襦裙制为主﹔襦,即短上衣﹔裙,即下裙。虽然各个时期各有流行特色,但女装的基本形制并未改变。
根据衣领的不同分为交领和直领(对襟)。根据裙子穿著高度的不同分为齐腰、高腰、齐胸。根据长短厚薄的不同分为长襦、短襦、单襦(衫)、复襦(袄)。裙子通常为一片式合围裙,按製作方式可分为褶裙和片裙等。
汉代流行扎在裙内的交领衣、唐代流行扎在裙内的无领对襟短衣和齐胸长裙、宋代流行穿在裙外的对襟上衣并袒露抹胸、明代流行穿在裙外的交领上衣,琵琶袖和护领。
齐胸襦裙 是襦裙根据繫结位置分出的一种款式。隋唐五代之前,一般女子的襦裙装,裙子束的都不是很高。而隋唐五代时期出现一种裙腰束的非常高的襦裙,一些服装史上多称之为高腰襦裙。根据现代对她的考证,一般改称之为齐胸襦裙。
高腰襦裙与齐胸襦裙的区别在于:高腰襦裙的束带位置在胸以下,腰以上﹔齐胸襦裙的束带位置则是在胸以上。很多人容易把齐胸襦裙和韩服弄混,但两者区别明显:韩服上衣交领的繫带多在胸前,上襦多在裙子外。
齐腰襦裙 裙腰与腰部平齐,故名。衣袖有宽窄两式。
按上襦可分为交领齐腰襦裙和直领齐腰襦裙(对襟齐腰襦裙)。按穿著对象可分为女子齐腰襦裙和男子齐腰襦裙。
袒领襦裙 襦的领口常有变化,有圆领、方领、直领、鸡心领等等。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或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
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製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黎庶。
马面裙 始于明朝,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俩俩重合,两侧裙幅打褶,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上多装饰膝襴纹样,故也称襴裙。
袄裙、衫裙 由于明朝中后期气候变冷,一年中寒冷的时间较长,于是上衣逐渐变长至膝盖,裙子也不再束于上衣之外,而是被上衣遮盖。
上袄下裙为明代女子装束的典型搭配:上袄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缘边,领子加护领﹔下裙多为马面裙或褶裙(未婚女子一般著褶裙,婚后则穿马面裙)。袄和衫的差别在于袄有衬裡、夹层,而衫是单衣无衬。
宋裤 裤子逐渐在宋朝开始流行,通常搭配抹胸以及一层或多层长褙子。宋裤都有两层,传统的内层有两根裤管,开裆,靠两片交叠的三角形区域围合﹔外层合裆但两侧开衩。
而现代的宋裤多是以改良的居多,为了适应现代人的需求被做成了内层合裆,并且有鬆紧带,因此严格地说,改良宋裤不属于汉服﹔归类为汉元素。
除了内衣、中衣和外衣,穿在外衣之外的外套种类也繁多,包括大袖衫、大氅、斗篷、披风、半臂、褙子、比甲等。
大袖衫 一般指"簪花仕女图"中,披在齐胸襦裙之外的披衣。同时,也用来指广袖的外披外衣,比如鹤氅、披风等。女子搭配襦裙,男子搭配衣裳。
大氅 又称氅衣,由道教鹤氅演变而来。对襟大袖,整体宽大且有繫带,只做男子的常服穿著。
斗篷 并不限于雨雪天使用,是一种御寒的服饰。有长式和短式,有高领和低领。
凡冬天外出,不论男女官庶,都喜披裹斗篷。但有个规矩,不能穿著行礼,否则被视为不敬。
披风 盛行于明朝的罩衫。男女皆可搭配袍服,女子搭配袄裙。直领对襟,袖子宽大,两侧开衩,胸前用金属扣或玉扣。披风和鹤氅相似,区别是,鹤氅多数两侧不开衩。
半臂、半袖 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 、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徵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半臂这个名称,在古代不同时期所指的款式也不一样。
半袖与半臂区别在于:半袖袖长于手肘位置,半臂则略过肩而已。现在普遍来讲,多指袖长及肘,交领或直领对襟的短袖衣,一般罩在上衣外。
褙子 又名背子,始创于秦,是秦朝到明朝时期女子的常用服饰。样式以直领对襟为主,腋下开衩,腰间用勒帛繫束,下长过膝。宋代受朱理学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追求质朴。
男子的褙子常穿于公服内,很少外穿。女子的褙子则外穿,并成为典型的常服款式。一般搭配褶裙或宋裤穿。
比甲 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马甲。两侧开衩,一般长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的,离地不到一尺。视长短可分为长比甲和短比甲。按领形可分为圆领或方领。比甲一般穿在大袖衫、上袄之外,下面穿裙。这种衣服始于宋朝,后来传入蒙古。
自从元代有了纽扣之后,比甲上也有用纽扣的,这样穿起来更方便,是服饰的新变化。明朝比甲一般都有五枚金属扣,多为贵族所穿。
复我华夏,正我衣冠。
汉服是每个女孩都曾做过的梦。
在我心中汉服最美丽的归宿,莫过于是有一天,
穿汉服上街不会有人投来异样的眼光,
不会有人再指指点点。
可能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