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深衣款式之一,特点为“续衽钩边”。可以直观理解为一种续绕襟的服装。共同特点为都有一副向后交掩的曲裾。“衽”为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为形容绕襟的样式。

一、曲裾深衣

(秦汉时期的常见服饰,汉服深衣的一种)

1) 直裾

又名“襜褕”(chān yú),为一种较长的单衣。衣襟裾为方直,下摆部分裁剪为垂直,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没有缝在衣上的系带,由布质或皮革制的腰带固定。在汉代以后,由于内衣的改进,盛行于先秦及西汉前期的绕襟曲裾逐渐被淘汰。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成为深衣的主要样式。

战国直裾袍

(马山战国墓出土,为目前最早的实物)

在汉代男女都可穿着直裾,但是不可作为正式礼服,原因是古代的裤子没有裆部,仅用一根带子系住。因此要有外衣掩住裤子,否则即为非礼,因此要外穿曲裾深衣。

直裾素纱襌衣

(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1972年)

发展过程:在东汉时成为一种正式的礼服。在东汉的许多画像石,画像砖和壁画中可常见罩住外衣的大袖襜褕的形象。

2) 曲裾

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古籍资料中提到的“续衽钩边”可能如此。“衽”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应该就是形容绕襟的样式。

最初曲裾男女皆可穿着,男子曲裾下摆较大便于行走,女子曲裾下摆则略显紧窄。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长可曳地,下摆呈喇叭花状(可参考出土的战国、汉代壁画和俑人),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朱红菱纹罗曲裾式丝绵袍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1972年)

而在后来的不断发展中,男子曲裾逐渐消失,而女子曲裾一直延续到东汉直至魏晋。后女子深衣势微,襦裙兴盛。

注:“续衽”不一定很长,有的只绕一圈,有的则层层缠绕。曲裾深衣的下摆有直筒型,也有先收紧后变宽的鱼尾型。

二、 现代曲裾

现代汉服曲裾形制存在许多争议,许多同袍将曲裾作为正式的服装。

总的来说,现代汉服曲裾属于深衣体系,裙摆曲线,三重衣袖,宽腰带。曲裾的袖型可以有广袖、垂胡袖。

注意:大部分“入”字底的为小曲,小曲是否作为汉服到现在也存在着很大争议。所以现在有“入字底”的曲裾被暂定为影楼装,而非汉服。

1、双绕长曲

下摆绕两圈,衣裙一体,下摆及地。

双绕长曲(重回汉唐飞羽)

2. 双绕广袖长曲

下摆绕两圈,广袖。

双绕广袖长曲(重回汉唐上邪)

3.单绕曲裾

下摆两层绕一圈。

单绕长曲(佛伦汉服华裳仿马王堆曲裾深衣)

4.垂胡袖

垂胡袖的袖型如黄牛喉下垂着的那块肉皱(学名 称为“胡”),这种袖式就是汉代服饰中很有特点,就是所谓的“垂胡袖”。

垂胡袖三绕长曲(佛伦汉服)

三、注意事项

曲裾用腰带固定而不是腰封,只有和服才用腰封。

深衣的衣缘与衣服的主题布料不同 。

曲裾外不搭配任何衣服,可配斗篷。

“三重衣”是指多重衣物,不是指三件衣服,应搭配中衣等穿着。

“入字底”现在没有出土实物,所以被暂定为影楼装,而非汉服。

汉服为“交领右衽”,“左衽”为死者或其他民族所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