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作为炎黄子孙引以为傲的文化,其风华美,其韵优雅。其中的明制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亦有独特的韵藏于其袖,让我们一起欣赏领略。

袖型种类

一 直袖或窄袖:袖底从衣身腋下直线向袖口延伸,袖底线平直无弧度变化或收缩。一般作为内穿或者便装,因此袖宽相对来说较窄,在 25-30 cm 左右。

二琵琶袖:琵琶袖腋部较窄,袖底呈弧形,大袖小口,形状似琵琶,故我们称为琵琶袖。明代中后期女袄的琵琶袖有小琵琶袖和大琵琶袖两种。

(1)小琵琶袖:袖子较窄,袖子宽度平均在 35 cm上下,袖口13-17 cm左右,袖缘宽 3-4 cm。袖口有因收缩而产生的褶。

(2)大琵琶袖:袖子较宽,袖口及上侧为直线,内侧自腋下至袖下端为弧线,袖底线与袖口呈直线或曲线连接,平直无褶,这也是与小琵琶袖相区别的地方。目前出土的大琵琶袖女袄的袖宽平均在 53 cm 左右,袖口留出 13-17 cm 的开口。

袖型变化

根据十余座明墓出土的交领、右衽、大袖(我们所说的小琵琶袖)短款女衫是明代中期以前女衫的基本形制。

直到正德时期开始出现变化,变为立领对襟。如北京南苑苇子坑夏儒夫妇墓(正德十年,1515年)出土的女衫,其为立领、对襟、大袖短衫(这是出土最早的立领对襟衫)。

正德年间衣衫改变源于明代中后期社会风气的变化。当时社会竞奢风气日重,妇女在衣裙的式样上寻求突破。到正德年间,衣衫日渐加大。至嘉靖年间,衣衫变宽,有的衫长至膝下,距地只有五寸,袖宽甚至达到四尺多。但宽大的衣衫到了万历年间又开始变窄。

嘉靖年间的女衣基本上都是交领衫或袄,衣长和袖宽渐长。对比几座嘉靖年间的墓葬(如江苏泰州徐蕃夫妇墓、江西德安熊氏墓、武进王洛家族墓、江苏泰州刘湘夫妇墓等)可以发现衫子形制仍为交领、右衽、大袖衫。和嘉靖前的变化在于衫子的身长加长、袖子变宽。这些衫子的衣长普遍在75~90厘米左右,大约及至膝下;而袖宽多在48~55厘米,袖口宽在15厘米左右。

到万历年间,衫子的袖子开始变窄,并且渐渐趋于直袖且不做收口,而领子则变为立领、对襟。在万历年间,有两种形制的衫子同时存在,即立领对襟短衫(如定陵文物)和立领斜襟或立领对襟长衫。

到明代后期,长衫袖宽变大,衣长变长,趋于一般所说广袖,典型代表为孔府旧藏文物。

文物举例

明前中期

交领衫

出自:南昌明代宁靖王夫人吴氏墓

墓主人:吴氏(宁靖王夫人)

(1439~1502)身高约160厘米

数据:衣身长58厘米 通袖长211厘米

袖宽31厘米 袖口宽16厘米

明中后期

竖领对襟衫 落花流水纹花缎衫

出自:常州王洛家族墓

女主人卒于嘉靖十九年(1540)

数据:衣长100厘米 通袖长210厘米

袖宽64厘米 袖口宽15厘米

补服

织麒麟补服

出自:刘湘夫妇墓

数据:衣长94厘米 通袖长237厘米

这张袖型看的比较清楚(大琵琶袖)

竖领大襟衫(中长)

曲水地团凤织金双鹤胸背大袖衫

出自:浙江嘉兴王店M4墓

墓主人卒于万历十七年(1589)

数据:衣长94厘米 通袖长220厘米

袖根宽38厘米 袖口宽19厘米

整件衣服以曲水地团凤纹为主

胸背前后各有边长35 厘米的 织金双鹤纹样

交领衫

四季花蜂缎大袖衫

出自:浙江嘉兴王店M3墓

数据:衣长:95cm 通袖长:240cm(大琵琶袖)

明末

立领大襟长衫

出自:曲阜孔府旧藏(明末衍圣公府女眷便服)

尺寸:衣身长117cm 袖宽83cm (广袖)

明 蟒袍

名称:彩绣香色罗蟒袍

出自:孔府旧藏 形制:立领大襟

右侧腋下缀一彩绣花蝶白飘带

无内摆,两侧开衩(女性长袍)

尺寸:身长126.5厘米 通袖长220.5厘米 袖宽91.5厘米

披风(最外层衣物)

出自曲阜孔府旧藏(广袖大袖)

男装

明 盘领袍

名称:云鹤补红罗袍 出自:孔府旧藏

形制:圆领大襟左右有摆

左摆接前大襟,右侧摆接前小襟

尺寸:身长132厘米 袖通长242厘米 袖宽63厘米

明 曳撒

名称:袍暗云纹蓝罗曳撒

出自:孔府旧藏 形制:交领大襟

腰间纳大折,下摆宽大,呈喇叭式

尺寸:身长133.5厘米 袖通长245.5厘米 袖宽55.2厘米

(明朝曳撒,北京南苑苇子坑出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