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历史,有关神童的故事屡见不鲜,且有很多神童,日后也成为影响国家命运的关键人物。

一、天赋篇

神童,又称圣童、奇童、天童,是对才赋优异儿童的称呼,《册府元龟》还特地有注释,即“有特禀异质,迥越伦萃,岐嶷兆于襁褓,颖悟发于龆龄”。

中国人自古以来便重视教育,因此也就有了智力超常儿童言行的记载,留下了不少佳话,甚至是神话,当然也有一些是以闹剧、悲剧收场。

孔夫子在三岁时被其母发现无人教导即能自行习得祭祀之礼,而后成为“万世师表”。不过,即便是学富五车的他,也曾向七岁的项橐求教。《淮南子·修务训》:“夫项橐七岁为孔子师,孔子有以听其言也。”而在《战国策》《史记》《新序》《论衡》等书中,也分别寥寥几语记载了夫子求教项橐小朋友之事。

唐抄本《孔子项橐相问书》,将祖孙智辩展开,孔子长叹:“方知后生实可畏也!”《三字经》也有“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之句,虽不免有后人夸大之嫌,但从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原则来推测,神童项橐并非虚构人物。

影视剧中孔子形象

甘罗,下蔡(今安徽颍上)人,秦左丞相甘茂之孙,十二岁时便成为秦相吕不韦的宾客。当时燕国派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秦要让张唐去燕国为相,准备联合进攻赵国的河间地区。张唐曾率军进攻赵国,害怕路过赵国时会被害,不愿去燕。吕不韦亲自劝说张唐未果,甘罗就自告奋勇去劝说张唐。吕相一脸鄙夷,心想你乳臭未干,别来添乱。不过小甘罗却一脸正气:“夫项櫜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你干嘛看不上我小朋友?

甘罗一面用范雎杀白起的例子来恐吓张唐,一面请缨到赵国面见赵王,指出秦、燕交换人质是要攻赵,不如赵国割出五城,让秦国送还太子丹,并和赵国连手攻燕。赵王被吓得一愣一愣,只得同意割地给秦国,并与秦国结盟,一起攻下燕三十城。最后,秦得燕国十一城和赵国五城。立下奇功的甘罗被封为上卿,又得到祖父甘茂的田宅,年纪轻轻就成为人生赢家。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是经学大儒王通之孙,诗人王绩侄孙。王勃从小就能写诗作赋,天下人视为神童。《旧唐书》载:“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杨炯《王勃集序》上也赞:“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王冕,字符章,诸暨人。他门第没落,家境艰难。他白天放牛,晚上去附近的佛寺,在长明灯下读书。他八岁才入学,因擅长画荷花,被视为绘画界的神童,迄今小学课本还有他幼年赏荷立志学画的故事。

严嵩,字惟中,江西分宜人。严家家道中落,很难维生,常要靠娘家接济。嵩自幼聪颖好学,悟性很高。其父久考未成,自然把一切希望都放在儿子身上。严嵩五岁启蒙,八岁时就因为才华出众得到了分宜县知县莫立之的重视。莫立之安排小严嵩进县学,并免除了所有学费。后江西提学使过分宜,面试严嵩后将其进补为廪膳生。仅仅两年之后,严嵩就在县试中拔擢超群,十九岁便中举。

方苞,字灵皋,安徽桐城人。他四岁入私塾,父亲背着方苞上学,他偏喜骑膊马,跨在爸爸的肩膊上,一边作势挥鞭,一边摇头吟哦。父亲自嘲“骑父作马”,小苞随口答“望子成龙。”父亲随之命对“鸡声隔雾”,小苞毫不犹豫回应“龙气成云!”方苞五岁课章句,稍长治经书、古文,“凡《易》之体象,《春秋》之义例,《诗》之讽喻,《尚书》《周官》《礼记》之训诂,先儒所已云者,皆粗能记忆”。

二、选拔篇

针对民间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神童,朝廷也表示关注,决定对神童们进行官方层面的严格考核及系统培养。

汉兴,萧何相国制定了中国最早、最基本的神童考核体系:

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

童子科在汉朝以荐举为主。后汉左雄又进一步确定:

孝廉试经者拜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

而儿童一旦被举为童子郎,即可为官,品德孝悌、成绩优异的还可任尚书、御史等官职。当时在太学中有不少风云一时的神童——

任延年十二,为诸生,显名太学中,号为任圣童;杜安年十三,入太学,号奇童;位列「二十四孝」之一的黄香年十二,博学经典,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司马朗年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因为其体壮,疑隐匿年龄,司马朗说:“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对这小孩子肃然起敬。

影视剧中的司马朗

到了唐代,由于科举制已经发展、完备,要入选童子科需考试,规定入选者年龄须在十岁以下,考试要求自能书写,并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就可以入科、给予身分。但由于年少不经事,这些神童虽枉有功名,却不能去治民,且为防范幼儿凭小聪明获官,童子科制度在唐代也几复几罢。

五代时期,很多不合格的假童子们妄图鱼目混珠,朝廷严加申饬,要求必须做好审核。后周时,对于神童的认定门坎亦水涨船高。

在复、罢的曲折中,宋朝童子科逐步完善:一是有定制,即对奇异童子先试于国子监,而中书覆试,皇帝往往在每年暮春进行最终亲试;二是从孝宗始,分为上、中、下三等,并有不同的考试内容和待遇。

神宗元丰时,置在京小学,有就傅、初筮两斋,集中培养各地神童。

再说说宋朝的“童子科”录取率——

仁宗即位,以童子赐出身者凡十人。宝元元年,无补而罢。神宗元丰,赐出身者五人;徽宗大观复科,赐补官者五人;宁宗嘉定十四年,诏自今岁取三人;高宗一朝,童子求试者三十有六人,授官者五人万顷、彭兴宗、张揉、朱虎臣、刘毂;孝宗一朝,童子求试者七十四人,而命官者七人;光宗一朝,童子求试者十七人,无补官者;

淳熙元年(1174),有个叫林幻玉的女孩在中书省应试,主考官挑试诗书四十三件,全部通过,孝宗特地封她为“孺人”。林小朋友也是大宋三百年间唯一通过考试的女神童。

看来,宋朝的童子科制度缜密而又录取困难。由于皇帝的重视,雀屏中选者固然凤毛麟角却大都能名实相符,许多都成为国家重臣。

元朝一度设童子科,凡童子科中试者,一律到最高学府国子监加以重点培养,但并无定制。

明代在科举考试也专设童子科,若有以神童荐者,天子都召至亲试。皇帝并对所举幼童,实行“课业廪给之制”,即各处所举幼童,奉旨送院读书。习字者,每月给付食米,内阁考核其课业。神童们长大如有成,奉旨请求擢用。

三、悲喜篇

那些神童们出名后又是怎样的悲喜呢?

先来说说正面的。

七岁能文的晏殊,十四岁时因宰相张知白推荐,以神童召试,被赐同进士出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及后累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等,并成为太子舍人。宋仁宗继位后,晏殊官升礼部侍郎知审官院,迁枢密副使。庆历二年(1042),晏殊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位同宰相,掌军政大权。晏殊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号称贤相。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亦培养了不少日后官拜宰相的人才,如韩琦、女婿富弼等。

影视剧中晏殊形象

晏殊又是中国知名的文学家,留下了不少垂世名句,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云云。

解缙在洪武二十年(1387)十九岁时中江西乡试第一名举人。明年,他联捷戊辰科三甲第十名进士,授中书庶吉士。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命常在身边。明成祖时解缙升任翰林侍读。文渊阁后建立,他与黄淮、杨士奇等一起入阁,参与机务,明朝内阁制度由此开始。永乐二年(1404),解缙为第一位内阁首辅。刘宝瑞《山东斗法》等单口名篇也是以解学士为原型的,可见民间也对他的喜爱和崇敬。

不过,恃才放旷、桀骜不驯的解缙后来卷入了储君之争。永乐十三年正月,锦衣卫都督佥事纪纲呈上一份禁锢犯人名单,明成祖看到解缙名,便问:“解缙还在啊?”纪纲会意,随即灌醉解缙,将他活埋到雪中冻死。随后,锦衣卫抄没其家产,妻子宗族流辽东戍边。

前文提到的杨寓(杨士奇),明成祖时他为翰林院编修,入内阁,参机务。数月后,晋侍讲。明仁宗即位,升杨寓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明宣宗时,他任总裁修撰《明仁宗实录》。此时,他与内阁阁臣杨荣、杨溥被合称为辅弼美谈的“三杨”。无论有何紧急要事,三人总能毫无偏私、群策群力地合议,制定出比较好的转圜方案。焦竑《玉堂丛语》:“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明代三杨

正统九年,杨寓去世,年八十,赠太师,谥文贞。杨寓身为内阁首辅二十年,又为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为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之一,名垂史册!

再来说说值得同情的神童们。

甘罗英年早逝,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