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写给圈外,也写给圈内,
更写给已经真正破圈和正在努力破圈的人。
其实文化并不会造成圈子,
真正需要依赖圈子生存的,
只有道具。
民用汉服的对立面——道具汉服
01
很久以前,我写过《汉服欲破“圈” 宣传须重“用”》。
最近给了这“用“一个名字:《民用汉服 应该拥有姓名!》。
不少人调侃是不是还有军用、医用、工用、商用之类。
实际上,制造一个新的概念,只是因为汉服的林子变大了,什么鸟都有了,最初想要的那只鸟反而淹没下去,于是给这只鸟栖息的那几棵树,在林子里立个标牌,以便告诉不知情的人们,这林子里不全是路过的鸟,还有真正在此长期繁衍的鸟。
民用汉服,它也可以叫实用汉服、现代汉服、生活汉服等等等,我非要用最土的“民用”二字,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它的对立面百分百不愿意跟它混淆。
十年前,汉服不想和影楼混淆,在形制上狠下功夫,把它们踢出汉服范围了事。
十年后,又有了不想混淆的存在,发现形制上并无大错,却同样很想划清界限。
这个对立面,就包括所谓的“仙女服”,但又远远不止,所以为了更全面地涵盖所指,我们再来造一个新的名词:
“道具汉服”
道具有美丑 印象皆无用
02
故名思议,道具汉服就是用作摄影道具、舞台道具、荧屏道具、展览道具、研究道具、艺术道具等等目的之下的汉服。
它们的质量有着天壤之别!
精致的可以让人心动不已,堪称匠工;
粗劣的可以让人喷饭不止,堪比垃圾。
从用心的程度上来讲,前者绝对不愿意也不应该和后者混为一谈。
但从汉服的公众印象上来讲,它们都有传播了一种共同的意识:
汉服无用。
匠工或者奸商的区别,只在于生产的道具是美还是丑,是极其美好,还是极其丑俗。
终归,还是会被认定为道具一样的存在。
所以为什么要那么强调“用“,而且是”民用“?
因为民族服饰不深切关怀普遍族民之用,就等同于没有生命和感情的道具。
形制——绝对不是万能的界线
03
民用汉服&道具汉服
不要试图在形制上把这两个对立的概念
划出清晰的、独立的两个圆圈
因为它们的界线取决于人的目的
而不是它们自己!
人清醒的时候,很清楚自己要什么,这个界线就是很清楚的;
人装睡的时候,回避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个界线自然没办法清楚。
所以为什么,呕心沥血研究形制,希望清楚地区分汉服,汉服还是变成了一锅粥。外界群众也始终不接受形制区分法则,只喜欢一锅端。
因为外形只是民族服饰发展的表层结果,不是要害。
试着回想,当初汉服的消亡,是外形的取缔么?还是“用“的剥夺?
有些道具——肉眼可辨 无需区分
04
买过它们的,请勇敢地告诉自己:
这些是汉服么?
当然是!
但是除了当道具还能干嘛?
(以下图片随机某宝)
同为汉服 不同反应
05
有没有谁说过
“复兴传统文化”应该复兴历史上所有的文化?
同样!
有没有谁说过
“汉服复兴运动”应该复兴历史上所有的汉服?
应该?不应该?取决于什么?
是颜值?还是价值?
只能为少数人的偶尔乐趣服务的高颜值道具们,在十几亿人口的社会生活里,价值几何?竟值得为此掀起一场疯狂的草根运动来改变历史为它争取一席之地?
你身边讨厌汉服的人、不认可汉服的人
现在可以问他们一下了
让他们产生过反感、抵触、恶心、无语、回避等等反应的汉服,究竟是不是所有的汉服?如果不是,那不想待见的究竟是哪一类?
曾经以为给予汉服的赞美
不过是对奇装异服也有的包容
06
汉服的林子,本来是为了一只鸟栽种的,后来四面八方的鸟儿都喜欢从这路过,五颜六色啊,人们盛情赞美,无论有没有看见那只鸟,都会同样的赞美。
但那只鸟以为人们是赞美它,别的鸟也以为人们主要是赞美它。
很多很多人,有一天会突然察觉,曾经以为路人给予汉服的赞美、认同和支持,其实是给予“古装”的,或者转头就会同样给予cos、洛丽塔、JK等等。
为什么最近清代也可以成为汉服圈的潮流?
道具嘛!
道具为什么要带感情去分辨?
永远别指望,穿着道具宣传文化,大多数人都能把道具理解成文化,而不是把文化理解成道具。
愿美好的更加美好,粗劣的少点散漫,而普遍有用的更广为人知、更精益求精。
美美与共,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