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8日,网友’树水’在网络上发布首部以汉服为题材的漫画小说《君思故乡明》,该漫画于2010年年底被印制成漫画本子在网上销售。”前几天,翻看《汉服归来》(汉服运动大事记)时候,眼前扫过这条,心底还是被触动了。一晃竟然已十年,故事中的人物一时间已想不起姓名,但那些令人泪目的画面仍然浮现出来。于是,汉北娘找了一个周末,回看并整理了这部漫画,觉得它到今日仍然是一部值得推荐给诸位新老同袍观看的好漫。

十年前,网友树水将漫画《君思故乡明》发布到百度汉服吧,引起了当时汉服界巨大反响。不少同袍追更观看,激动地留言,与作者交流,并自发将漫画传播到各个贴吧、论坛、网站(作者树水表示转载说明出处即可)。甚至,有同袍及社团根据漫画衍生出同名舞台剧、广播剧。

2010年4月28日《君思故乡明》

在百度汉服吧开始连载

出于题材限制与作者名气关系

漫画仅进行了本子式售卖

漫画曾经一度成为U17网

少女周榜第一名

U17网是当时zui为火热的原创漫画发布平台

这部漫画之于汉服的意义体现在两条主故事线中。

一条线是“脑残”少女牛青青一开始对汉服不理解,通过表姐的汉服社团,逐渐明白汉服的意义,成为同袍的故事。这条线,让人们知道那群穿起“怪异古装”的年轻人在诉求什么。故事里反映着当时汉服在现实社会的境遇。每个同袍看到漫画中路人对汉服的评论,也会产生共鸣:“啊对,我也遇到过这样的,太无奈了。”

另一条是明末亡魂少年许心鉴在剃发易服中被戕害,不愿投胎,漂泊世间自暴自弃,直到遇到重新穿起汉家衣冠的现代少年们,重新点燃希望的故事。他的故事多半是回忆,属于历史的再现,而这段历史,也恰恰是近两年许多新同袍较少涉猎的知识点。这条线告诉人们汉家衣冠消失的“非自然性。只有知道历史,才知身上的汉服不止有“美丽”这一标签。

如果当年看漫画时心中有着满满的感动,如今再看,不禁感叹这十年来种种变化。

首先,是汉服形象本身的进步。以现在的视角去看这部十年前的漫画,读者甚至会觉得汉服有那么些许“质朴”。这却恰恰是汉服在2010年时期普遍的模样。产能不足,汉服商家用两只手差不多就数得过来,多数商家以量体裁衣方式售卖,下单后往往要等待数星期、数月才能收货,贴吧上常常可见商家无下限拖单的曝光。产能不足,许多同袍也会亲手缝制,漫画中,牛青青的表姐曾为了缝制汉服扎得满手伤口。

如今的汉服,在同袍、商家不断的实践与创新之下,无论是“颜值”还是产能早已实现飞跃式进步。汉服生产实现了批量按标准尺码制作快速发货,汉服制作工艺不断推陈出,规模可观的产业链已经吸引了服装行业资本、网络资本入场,头部汉服店铺单月销量已达到千万级,部分地区将汉服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点,地方领导亲自站台。如今的汉服产业链,是十年前的同袍无法想象的。

2010年自力更生的同袍

2020年3月汉服商家数据

其次,是造型迭代。女主第一次穿着的汉服是在当时还较为流行的曲裾,汉服社团的女生们也常常穿着曲裾。经过十余年市场检验,一次次考据迭代,同袍们已经很少选择这一款式。

漫画中汉服社男同袍造型多为“直男”( 这里的“直男”并非贬义,指不做假发造型、不化妆,衣冠得体的日常男生形象),进入21世纪10年代后,随着古风圈、cos圈与汉服人群不断交叠,男装逐渐“俊美”化,假发越来越长,眉梢眼角越来越上翘。在网络层面,精心装扮过的“美男子”逐渐占据了在汉服男装形象上的多数地位。虽然“颜值”可以吸粉,但与“汉服是普通的汉民族在日常也能穿的(现代)民族服装”这一潜在定义越来越远。

↑2010年汉服同袍在活动中多为日常形象,本图旨在展示其中三位男性同袍的装束打扮。

↓2020年,“汉服男神”们在汉服活动上的装束仪容。

再次,是周围环境变化。社会环境层面,汉服曾经常常被路人误解为韩服、和服,除了在汉服聚会时候,同袍很难遇到其他穿汉服的人,漫画中汉服社团的学生们遇到来自明朝的许心鉴都激动万分。而如今,你能在任何景点、街巷、商街,甚至是家门口偶遇穿着汉服的同袍。尽管仍然会有人侧目,但极少再有人凑上来讨论这是不是和服了。人们看见后会淡定地想:“咦,有人穿汉服。”虽然社会上对汉服的态度仍然褒贬不一,但汉服本身已经被认可,成了中国的符号之一。

曾经在街上很难偶遇同袍,

如今早已习以为常。

与社会环境对应的,必然是汉服圈内环境。(尽管我不太想用“圈”来表示,但始终难以找到更好的词汇,毕竟汉服目前仍然是亚文化状态。)曾经多数同袍会聚集同一社区,很多人由“汉”入“服”,更注重思想性,汉服几乎成了一种信仰符号,找回民族自信是当时许多同袍迫切的需求。当同袍们谈论起“剃发易服”的一场场暴行,那种愤怒由心中勃发,并希望让身边人知道这段历史。也是在当时,大大小小的汉服社团是同袍们聚集的重要平台,举办活动是宣传汉服的主力手段。

时至当下,同袍数量急剧增长,但社交平台分散,不少同袍也本着“贵圈乱”,宁可野生的求生欲,对所谓的“汉服群体”敬而远之。但是当前网络社交形式,使得同袍很难再去系统了解这件服装背后的思想意义,民族性不再是汉服所强调的主题,服装性逐渐占上风。尽管认同“汉服是汉民族服装”,多数同袍更愿意花时间在购买、开箱、穿搭、约拍上,汉服已逐渐成为生活中的一道甜点。我相信仍然有同袍将汉服视为一种民族复兴的符号,但从整个群体看,强调思想性的同袍逐渐式微,“剃发易服”成为了汉服历史中一带而过的一笔。

这样的对比,也许会引起一些近两年“入坑”同袍的不适感。我要明确的一点是,我所对比的是一个整体态势,并非针对某一类人、社团或个人。如有冒犯,还请见谅。

在贴吧回看漫画时候,

正好看见当时吧友喜欢用的汉服签名图,

像这样以群体、口号等形式宣传汉服的签名图在当时非常普遍,这是比较常见的一款

目前微博除#汉服#外靠前排话题

《君思故乡明》这部漫画如今发布十年,对老同袍来说,他们是自己年轻时候的侧影,对新同袍来说,他们是汉服复兴运动的先锋形象,是汉服复兴的历史长河,该漫画更是精品的汉服运动知识读本。

曾经,是一群傻傻的年轻人,想要为自己的民族做点什么,傻傻地穿起“不合时宜”的服装,愿意在街上被人指指点点,与出言不逊的路人争得面红耳赤。

更远的曾经,是一群人,为了自己民族的气节,死守衣冠,宁可留发赴死也不愿易服苟活。当我们回想起汉服是如何一步步重回社会视野的艰辛,才会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局面。

漫画中表现的是十年前汉民族服装与社会认知不平衡的矛盾,十年后的今天,汉服仍然有它的矛盾与尴尬,例如社会资本与汉服同袍在汉服话语权上的存在种种博弈,汉服同袍的认知侧重逐渐从“汉”转向“服”,汉服面临与古风圈、cos圈、二次元等同的随时会“退坑清衣”的现状……如何让汉服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不产生扭曲,则是当下同袍们应该注意的问题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