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是旧文重修,主要是2017年丝博展出了钱樟夫妇墓的文物,旧文里面一些比较不确定的问题,获得了证实,内容因此进行了一些微调。也看到去年妹子们,被各种裙式弄晕了的状况,增加补充。

妹子们至今仍然会问,马面裙是一片式还是两片式?可见两片式这个名词,因为商家做的裙头分开的套穿裙子也用了,以至于裙身分离成两片的马面裙,就显得格外尴尬。

文章会从浅到深地跟妹子们介绍一下马面裙。文章会分别谈论:

1、定义:什么是马面裙?

2、名称由来:马面裙为什么叫“马面”?3、裙门宽窄:马面裙裙门要多宽呢?4、裙摆问题:四米摆和六米摆5、褶子问题:平行褶与梯形褶6、马面裙、百褶马面、百迭裙的区别

1、什么是马面裙?

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裙子两侧打褶,中间有一段光面,称为“马面”,因为其两侧打褶,所以丝博将称之为“侧褶裙”。不论上衣长短袖型,明代妇女穿着的裙装,多以“两片共裙腰、四裙门”的马面裙为主──四个裙门在穿着后,由于前后交叠,只会看到两个马面。

这里所谓两片式,并非指商家做的套穿式的两片式齐腰褶裙,而是两片布重叠,裙头相连成一片的裙子。要知道目前出土汉族裙子都是一片式的围裙,套穿式的筒裙还没有文物的支持。所以我们讲两片式的马面裙,不要想到商家做的两片式齐腰裙啦!

▲拍摄条件有点艰难,请不要计较背景的混乱

一般认为马面的前身是宋代的两片裙,之后发展为在腰侧打合抱褶的裙式。

▲马面的前身,宋代黄升墓出土两片裙

我们从明代出土的一些文物,也可以看到从两大片布拼接,到腰侧有打褶的发展痕迹。

2、马面裙为什么叫“马面”?

马面裙可能是服饰史中的称法,明人其实没有使用马面裙这个词汇,只有将裙门结构称之为“马面”,而未使用“马面裙”一词。

明代小说如《金瓶梅》中,对裙子的描写,其实是描述颜色、质地、工艺的,简单一点的如:蓝织金裙、大红妆花宽襴、柳黄遍地锦裙、白碾光绢挑线裙儿、金枝绿叶沙绿百花裙,繁复的如:一尺宽海马潮云羊皮金沿边挑线裙子,因为明代女裙,马面裙占了绝大多数,因此不需要刻意描述形制。到了服饰史中,为了区别这种有马面构造的裙子,而将之称为“马面裙”。而马面也跟一般人想到的马没有关系。

“马面”其实是建筑上的词汇,以下引用维基百科:

敌台,又称马面,是在城墙或城池旁突出的塔楼式建筑,在正面或两面突出城墙外,其主要功能是加强防御与攻击墙底敌军。

▲马面裙的“马面”所指非马

3、马面裙裙门要多宽呢?

也许商家或其他妹子会回答你,裙门跟着腰围走,我会回答你,实际上这是个开心就好的问题。穿搭是个整体的,应该问的是你希望形塑出什么样的效果,而选择多宽的裙门。

在钱樟夫人华氏墓的文物还没展出之前,我们能看到裙门最窄的马面裙是王洛家族徐氏墓的13公分,而裙门最宽的马面裙可能是徐蕃夫人张盘龙墓的38公分。华氏墓的文物更是让人惊叹,裙门竟然只有5公分宽。也因此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知道,马面裙的裙门宽度,是相当自由的,绝对没有跟着腰围走这种事。

妹子们最怕的是,裙门窄了,走光怎么办。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概念,就是古代妹子马面裙是不会单穿的,里头必然穿裤子,所以无所谓走光的问题。下图的大娘们,劳动时就是把裙子往后、往上一撩,露出裤子也不在乎的。

再来是古人也很聪明,窄裙门的马面裙文物,常有内外裙门宽度不一的现象,永乐年间无锡周氏墓的裙门就可以明显看出不同大小。华氏墓的裙门落差更明显,外裙门5公分,内裙门22公分,加大了内裙门,避免妹子一走路就露出裤子。而宽裙门的马面裙,因为裙门本身够宽,所以未必需要这样处理。

▲无锡周氏墓出土的窄裙门马面裙
▲宁靖王妃墓出土的宽裙门马面裙

4、马面裙四米摆和六米摆,做哪一种好?

清‧李渔《闲情偶寄》说道:“古云:『裙拖八幅湘江水。』幅既有八,则折纹之不少可知。予谓八幅之裙,宜于家常;人前美观,尚须十幅。”裙子要美要仙当然要十幅,也就是六米摆。但是妹子们别高兴啊,说这话的人是清朝人好吗?明代文物,还没挖到六米摆的马面裙,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商家拒接六米摆的原因。

先来看一下明代的数据,明初的时候裙子大概是这样:

这条裙子用六幅布拼成,左右各三幅。明代布幅,根据定陵出土的实物,布幅宽在66公分附近,通常我们都用60公分计算,全裙用布量大概是3.6米。

之后用的面料逐渐增加,像是弘治年间宁靖王夫人的裙子,有两条都明白写了,单片用三幅半织物拼成,总宽210公分左右,全裙用布量大概是4.2米。而像是定陵也有出土用三幅半拼成的裙子。

一般常见的裙子是用四幅拼成的,像是张盘龙这件就很明白的写了,每片四幅,下摆围480公分。下摆四百多公分是明代马面常见的数据,所以一般会建议做四米摆的裙子。

(其实关于裙子布幅问题还有很多需要讨论的,譬如朱舜水的说法,但是毕竟这是科普帖咩,所以就先不谈了。)

5、马面裙的褶子问题——平行褶与梯形褶

妹子买马面裙最担心炸褶问题,其实炸褶是伪命题,这个概念应该是从JK制服移植过来的。也许在明代是有这个现象的,但可能没有这个概念,也无法得知当时人是否介意这个问题,我猜是不介意的,因为介意的话就会留下纪录啦!

再来是,个人觉得炸褶与否还是与版型有关,不要说平行褶一定炸褶,梯形褶一定不炸。我也看过炸翻天的梯形褶,没炸褶的平行褶。

马面裙的褶子打法有两种,一种是上下等宽的平行褶,一种是上窄下宽的梯形褶(或称喇叭褶)。下图白色裙子,就是平行褶的做法,而红色这件,则是梯形褶。

▲平行褶
▲梯形褶

旧版科普文中,我引用了小伙伴无劫缘的主张,认为:

◆宽裙门的马面裙,应该搭配梯形褶。◆窄裙门的马面裙,应该搭配平行褶。

裙门的宽窄如何认定,假设一边的褶子区小于裙门宽,那就是宽裙门,应该搭配梯形褶。如果一边的褶子区大于裙门宽,那就是窄裙门,应该搭配平行褶。

我也觉得文物提供了蛮有利这个说法的支持。(像是泰州出土那几件,报告上面看起来像是平行褶的马面裙,我看了帖吧吧友的实拍,确实就是梯形褶)故而写在科普文里,因为多数的情况,应该是如此。

宽裙门+梯形褶的文物,如:

◆窄裙门+平行褶的文物,如:

采用梯形褶的原因是,裙门宽了以后平行褶只能集中在两侧,无法蓬开,所以要用梯形褶。如果是窄裙门,褶子区够大,用平行褶自然可以处理。吾友东岛主人认为:褶子区域比较窄,那么必然是要做成梯形褶,而且烫死,否则下摆就没法看。如果褶子区域比较宽,那么怎么做都可以,大褶子的话,就不必烫死,小褶子就是为了突出褶子,所以一般会烫死。

而去年底前华氏墓出土的百褶马面裙,展册线图明确标示,裙头长度118公分,下摆宽160公分,外裙门5公分、内裙门分别是22、20公分,中间接叠处内裙门外露5公分。另一件马面裙,裙头长度139公分,下摆170公分。无论是展册数据或是文物现场展示的状况,都呈现一种窄裙门搭配梯形褶的状态。

像是定陵的裙子,按照摆幅和复原品的呈现看来,应该是梯形褶的,但是文物线图却像是窄裙门。这都支持了东岛主人的说法──

褶子区比较宽的话,不管是做平行褶或是梯形褶都可以

平行褶和梯形褶上身到底有何不同呢?以下都是未着衬裙,只穿衬裤的单穿效果。

为了展示效果,搭配短袄的穿着。(因为个人图渣,直接借用商家图了)

所以要做平行褶还是梯形褶,其实最后还是要回到,你想要追求什么样的效果上。梯形褶的裙子我去搭配长袄的时候,感觉是有一点卡的──裙子太膨,卡到衣服。梯形褶的效果无疑是比较接近宪宗行乐图的澎澎裙,搭短袄比较整体。平行褶搭配长衣服比较不会卡,整个人的感觉是相对修长的。

我们知道明代衣长的趋势是从短逐渐变长,嘉靖年间大概还是80-90公分左右,到了万历年间已经是100公分上下,到了明末已经是120公分。因为衣长的变化,在万历年间出现宽底襴的宽襴裙子。

随着衣长变长,裙襴由宽膝襴往宽底襴发展,裙子也从蓬蓬裙转变为修身贴合的百褶裙,因为长衣+蓬蓬裙是比较卡的,短衣服搭配蓬蓬裙比较有整体性,这是两种不同的轮廓追求。当然由这衣长的发展,归结出:短袄搭宽膝襴的裙子,长袄搭宽底襴的裙子的结论,是很正常的。

不过要提醒一下,万历年间宽底襴的织金裙子发展出来时,挑线裙也开始兴起。到了崇祯,时人已经认为织金是暴发户审美,而不再流行了。今日汉服并非明代服饰史,应该更注意的还是整体穿搭的和谐。

以上讨论指是民间状况而已,因为我们知道,像是益宣王妃墓和定陵,在万历时都还流行竖领对襟、方领对襟的短衣,裙子依然是蓬蓬裙、宽膝襴的状态。所谓的褶子搭配,其实只是个建议,而非绝对,凡事都有例外的情况,就像是我们流行细直筒的牛仔裤时,不能说就没有喇叭裤的存在对吧?毕竟这都是版型问题不是形制问题。

(有小伙伴问我,旧文有搭配建议的总结,为什么新版没有。主要是因为随着华氏墓特窄门马面裙的展出,以及王洛家族墓资料的成书,让我觉得裙门宽窄与褶子关系,未必有那么强烈的时代性,打褶方式也是,于是就拿掉了。而且所谓的总结,其实只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