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肩
云肩亦称披肩,与霞帔等同属一个服饰系统,均为披搭在领肩部位的装饰织物,是汉民族吸纳其他民族服饰文化、融会贯通的服饰装饰,多以彩锦绣制而成,晔如雨后云霞映日,晴空散彩虹。
云肩最初只是用以保护领口和肩部的清洁,后逐渐演变为一种装饰物,多以彩锦绣制而成,晔如雨后云霞映日,晴空散彩虹。云肩,在汉民族服饰文化中,是一种独特的服饰款式,装饰图案内涵丰富,符号的艺术语言,数字的喻意,文化底蕴哲理深邃。
注:云肩配图来自网络
云肩历史之演变
云肩的形成历史,秦汉以前的文献尚无有关文字记载,从服饰款式看,其当受北方游牧民族观念的影响,是外来的服饰样式。
从图像资料上
云肩最早可追溯到隋代观音像上与唐代敦煌壁画中的贵族妇女。
云肩,隋唐时虽披在外来的菩萨肩上,却与本土文化道家思想关系密切;虽然来自外来民族服饰文化,却由于崇拜天的意识内因,化为我用,从而成为“天人合一”空灵恢宏的民族服饰文化典范。
从现存文物来看
战国时期已有着披肩的风格。五代至宋朝,出现了大量各种类于云肩的服饰。到了汉代,这种披肩的名称应礼制规章出现众多的名称,有“裙”“摆”“帔”等。金、元时期是云肩发展的重要阶段。金代妇女服饰中,云肩为贵族命妇所披用,但依然不得绣日、月、龙纹。明清时期是云肩盛行的重要阶段。明代,云肩逐渐在普通妇女中普及开来,成为了女式礼服必不可少的装饰物。可分为三种——大的把白绫剪裁成云样,披在两肩胸背,上面绣花鸟并缀以金珠宝石,或加钟铃,使云肩行动有声,叫做“宫装”;次者曰“云肩”,小者曰“阁”,同样装饰以绣花纹样,此时沿袭元代的四垂云肩而改制。民国之后,云肩渐渐淡出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转化为传统戏曲女性服饰造型的一大行头和汉族妇女在重大年节、婚嫁等喜庆日子上偶用装饰之物。
云肩,在汉民族服饰文化中,是一种独特的服饰款式,装饰图案内涵丰富,符号的艺术语言,数字的喻意,文化底蕴哲理深邃;云肩,又是汉民族吸纳外来服饰文化,融会贯通,升华入化为自己的民族服饰结晶;云肩,也是中国服装史上,平面与立体设计巧妙构思的典范。
云肩,常用四方四合云纹装饰,并多以彩锦绣制而成,晔如雨后云霞映日,晴空散彩虹,故称之谓:云肩。云肩,在汉民族服饰文化中,是一种独特的服饰款式,装饰图案内涵丰富,符号的艺术语言,数字的喻意,文化底蕴哲理深邃;云肩,也是中国服装史上,平面与立体设计巧妙构思的典范。云肩也叫披肩,多以丝缎织锦制作,大多数云肩用四个云纹组成,叫四合如意式,还有柳叶式、荷花式等等,上面都有吉祥命题,例如富贵牡丹、多福多寿、连年有鱼等等。明清的时候流行很多,大多都在婚庆喜宴等场合使用。
常见的云肩有四合如意式,柳叶式、……
“四合如意式”的云肩自元代就正式列为官服制度,男女均可使用,它由四面“如意形”的条状云头前后对合而成, 象征天下四方祥和如意。
“柳叶式”的云肩造型有八条、十六条、十八条等数量不等的柳叶形作放射状构成,象征春色满园, 生命长青。
云肩在层次上有单圈、双层圈、多层圈的不同处理,最多的有四至五圈,而且每圈有不同形态与色彩的变化,最多的达六十六片,取“六六大顺”圆满之意。
在我们所熟知的戏曲服装肩上,也会披着经夸张设计之后的云肩。在清代以后的汉族女子婚嫁习俗中,宫装常常会搭配凤冠霞帔,成为结婚礼服固定装束。
一起欣赏云肩文物设计
戏韵·梦浮生
合
云肩的构想,与中国建筑的意境一致,审美情趣,脉脉相通。
譬如,中国古代宫廷建筑,讲究四方四合,直到明、清建筑带有宗教祭天的天坛,典型地象征了中国“天圆地方”的造景观念:祈年殿伞形的圆屋顶象征天,方形的祭天拜台象征地;以天坛建筑物为中心,四周为参天柏树挡住了人的视线,也挡住了喧嚣的红尘,天坛建筑虽然高度并不太高,仰望天空,但给人的感觉,仿佛人就置身于天际之间,令人憬然醒悟,中国的意象思维之含蓄高超。
再看,中国服饰云肩的整体造型,打开来,从平面图观看,外圆内方,象征天圆地方;立体地观看,穿在人的身上,云肩上刺绣的“一年景”四季花果,四周垂吊着绿色长穗,恰似大自然的森林一般,笼罩住人的主体,给人的感知,和天坛建筑一样,也有“天人合一”的深刻内涵。
东方的意象思维,和西方的具象思维——直白方式的创意作一比较:西方沟通人与天的崇教建筑,教堂塔尖高耸直插云霄,西方服饰的时装设计,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具象的瓜果直接装饰于人戴的帽子之上;而中国服饰云肩的“天人合一”创意,文化内涵要比西方服饰,更富有诗意,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耐人寻味。
云肩的典型款式是“四合如意式”与“四方柳叶式”。“四合如意式”由四面“如意形”的条状云头前后对合而成,象征天下四方祥和如意;“四方柳叶式”的云肩造型由八条、十六条、十八条等数量不等的柳叶形作放射状构成,象征春色满园,生命常青。
云肩的种类有对开云肩、四方云肩、串珠云肩、有领云肩与无领云肩等不同造型。
汉服云肩LOOK
才子佳人的嫁衣采用金鱼柳叶如意锁的云肩设计运用了盘金绣工艺具有艳丽夺目的艺术效应